英国论坛
新年伊始,到家里寄宿的客人络绎不绝,先是从苏格兰来伦敦参加婚礼的亲戚,接着是从纽卡斯尔下来奔丧的朋友,刚送走的一位则是赶来和心理咨询界同行开会谋策的一个老哥们。
鲍勃从伦敦教育学院毕业后曾到中国教了两三年英语,接着去做周游列国的考官,再往后在英国北方的大学里做过几年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顾问。这些经历使他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便去学习培训,转行做起心理咨询师来。
他起初在国家保健系统里供职,后来拉出去自己开了诊所,独立经营。
在我看来他转行像是个善举,可我也不无怀疑。
社会·个人
根据我早年在北京接受的教育,人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是社会造成的,需要从改造社会环境而非调理个人内心来排除苦闷。倘若真的需要调理心态的话,也主要是劝导有困惑的人多关注周边世界,看看大局,别老觉得地球围着自己转,闷闷在那里钻牛角尖。
鲍勃对这种简单直率的观念不以为然:人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困惑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些问题的确有社会起因,诸如失业或家庭矛盾,有些亦可有医学解释。
应运而生
但不管是什么起因,总有一大批人感到他们能通过心理咨询调整情绪,克服消极思维,即便不说是从困苦中彻底解脱,变得天天都喜气洋洋,也至少能把精神的困苦蹂躏化为一般程度的心情不悦。
这个行业为此应运而生,而且近年来一直增长。
英国各种不同流派的心理医疗和咨询行业(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从业人士如今加起来已有50000多人,其中不少都是全职或兼职的个体经营者。
而且不光是感受困惑的人自己寻求这样那样的“谈话疗法”,国民保健系统里的不少医生也相信送病人接受几周或几个月的一段心理咨询疗程确实能够缓解抑郁和焦虑之类的症状。
规范化
政府卫生部门前一段允诺,从2010年起每年拨款上亿英镑培养3600名“认知行为疗法”(con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的从业者,壮大提供心理医疗和咨询者的队伍,帮助人们克服消极思维,促进心理健康。
与此同时,政府也把行业的规范化提上了议事日程,要给这个行业制定从业准则,进行监督管理,保护求助者免遭欺侮诈骗。
初步的倡议,是要求心理咨询师归属现有的健康专业人员委员会(Health Professions Council),和理疗师、营养师、足医师等十几个行业一起管理。
你可能跟我一样,乍听觉得这完全合情合理,也是大势所趋。不少心理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者对此也确实拥护,觉得应该规范化,这样可以提高专业水准并增加社会对行业的认可,也能帮助防止少数人伤害求助者,损害行业整体的声誉。
举例来说,根据专门关照曾遭受到医疗和社会照料人员欺凌的人的一个慈善组织“证人”(Witness)统计,2005-06年间曾有83人在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让医师利用自己地位之便而发生性接触。
反对者的论点
不过,鲍勃来伦敦开会,是因为他和相当一批同行坚信这样注册弊大利少,决不可取,他们有2700多人还在一份请愿书上签了名。
在他说来,这个行业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的专业职业,给他们强加这样那样的规则表准,以至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通过只会扼制创意,伤害他们与求医者得关系,妨碍他们与求医者合作,提供治疗。
至于防止治疗师借助自己与求医者的特殊关系而作弊,伤害求医者,他说这实在是无稽之谈。
没人强迫
求医者是自己找上门来咨询的,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没有人强迫他来,不满意的话随时可以走人,因此咨询师和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医院里医生同病人的那种权力关系。
况且,这个行业也有好几个行业组织可以去告状,求医者真的碰上问题也可付诸法律,起诉违法行为。
听鲍勃讲起来,非要他们这行注册、考核、守规,简直就如同告诉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遵守这样那样的法规。
从求医者的角度说来,也就等于规定他们吃饭不许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小炒,而一定要求大家全都吃集体食堂里的大锅饭。
这听着倒也挺服人。可是你如果心里有了疙瘩感觉需要咨询一下,究竟更愿意选择经过注册考核的,还是独立发挥的行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