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贝克在印度的50年建筑设计生涯,很容易让人忽略了他是一个英国建筑师。当太多的建筑师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一味追求豪华气派而不太关心普通人的需要,贝克却一直在追求用印度的普通材料为印度的普通人设计房屋。
穷人的建筑师
劳利·贝克(Laurie Bakwr,1917~),英国人,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建筑学院,二战期间曾作为社会工作者在中国和缅甸战场的野战医院中工作。1944年,贝克回国治病,途中遇见了著名的印度民族运动领 袖--圣雄甘地,并受其影响于1945年返回印度。
在印度,他向当地的村民和工匠学习,开始了超过50年的印度本土建筑生涯。
他去印度各地旅行,亲眼目睹了大部分印度人的贫困生活。感受到作为一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他决心为老百姓建造尽可能经济实用的房屋。
1968年,贝克来到特里凡得琅,他的“经济性房屋”和“本土建筑”的观念在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一切可能场合对此进行宣传。设计委托蜂涌而至,但是他最喜欢做的仍然是穷人的住宅。人们把他称为“救星”,因为他能够用有限的资金实现他们的“梦想之屋”。
随着知名度的日益提高,贝克成为能影响政府决策的人物。他在政府的房屋政策、农村发展政策和自然灾害之后的重建工作方面,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激进的建筑观念也使他树敌甚多,很多人批评他的建造方法和技术。然而很多年过去了,他设计的房屋仍然完好如初。
贝克同时也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了很多书,题目从“垃圾”、“泥土”、“地震”到“如何减少建房费用”,以解决在设计和建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特别关注建筑的经济性
贝克崇尚俭朴的哲学思想。他曾写道:“我坚信,在我们这样的国家,没有任何人有权浪费,没有任何人有权挥霍资金、材料和能源。”
贝克的业主都是印度人,他非常尊重业主的愿望和个性。贝克说:“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业主是些什么人。他们对我来说不是诸如‘村落居民’、‘渔民’、‘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一类的概念,他们是有姓名有性格的人”。他的方案都是在和业主一起踏勘现场时想出来的, 他不喜欢一个人在房子里画图。贝克和许多业主成为朋友。即使在成名以后,最使他高兴的事仍然莫过于为原来的业主加建一个厕所或门了。具体而生动的人是他服务的中心。
受其俭朴哲学思想的影响,贝克对建筑的经济性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做了很多低造价住房。其中一处因为要保留业主的主要经济来源--六棵椰子树而使场地非常小,贝克用一个三层圆形体量(他认为相同面积的形状中圆形占地最小)解决了公共用房、主卧室、四个小孩卧室、客卧室的关系。令人惊奇的是,这栋小砖楼的造价折合成现在的价格只有2200美元,相当于20000多人民币。贝克的批评者每年都去看这座房子,希望能在墙上或地板上找出裂缝。但令他们失望的是,这座1973年建成的小砖楼直到现在仍然十分完好,像是刚建成的一样。在《费用节省指南》一文中,贝克列举了20余种具体措施,包括对基地、基础、铺地、墙、砖的砌式、灰浆、过梁、门、窗、屋顶和屋架等采取的一系列简化办法。例如,对于单层建筑,他用4.5英寸厚的墙,相当于我们的一二墙。为了解决结构刚度的问题,采用每隔5、6英尺设一个扶壁或壁柜的办法。这使得他的平面经常呈现波浪形或折线形。
他的开窗方式也很有特点。他用砖墙抽孔的办法来形成有效的开启。这种砖砌的花格对于印度的湿热气候非常有效,既可以遮挡户外灼热的阳光,又可以获得对流的自然通风,还可以获得平静而安宁的室内气氛。如果必须开设能启闭的窗户,他会用一块带上下枢轴的木板做一个最简单的、却能有效保证采光、通风和安全需要的“窗户”。
砖墙内外都不做粉刷,这可以节省总造价的10%。但是,由于砖头的长度经常不一致,如果要得到至少一面平顺的墙壁,墙壁的另一面就会凹凸不平。贝克的做法是用砂浆填充下陷的砖头以保证墙壁的另一面也十分平顺。这样,不需多少粉刷与维护费用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当地材料与建造技术的忠实表现
劳利·贝克曾遍游印度,在多年的设计中,使用过各种材料和建造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形成了另一个观念,那就是“建筑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的规模或重要性。大多数棚屋有着极好的令人愉快的比例和形状;在所有的当地建筑中都有着惊人的诚实和直率;泥土看起来就是泥土,没有人会把泥土做得像某种‘超级’材料。但是对泥土的精心运用以及手工作业的痕迹却正好给墙留下了装饰和尺度;砖看起来也就是砖,巧妙的砌筑方式也赋予建筑美和尺度;毛石不用砂浆之类的覆面材料涂抹,看上去粗糙、结实、像石头;木作则有异常丰富的节点和终饰。老百姓所依靠的是对材料的表达。于是我的疑问便都有了解答。面对老百姓的实践知识和技巧,我只有报以长久的赞叹和感动。”
贝克常用的材料是:毛石基础、带填充物的混凝土楼板和屋面板、荷兰砌式的砖墙(内外均不做粉刷)。这些材料十分粗糙;因为采用当地的施工技术,施工也不精细,与我们印象中的“建筑”相去甚远。但是在印度酷热的阳光照射下,在高大的椰林簇拥下,那真实的色彩、质感和肌理显得那么明艳生动,令人感觉出一种生命的博动。那是另外一种美--材料之美!这是属于当地环境的建筑,就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