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至今为英国培养19位首相的伊顿公学,曾一直是英国精英阶层与权贵的代名词。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这所有着600年历史的学校在招生制度上的演变过程。
两年前的夏季,伊顿公学的新校长Simon Henderson在刚刚继任之时便向外界表示,伊顿公学的未来将是适合现代社会的学府, 弱化一贯的社会阶层氛围,即“从北英格兰的穷人家的孩子到南部的富裕家庭的孩子”都将有机会入读伊顿公学。
用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的一篇相关文章中的话说,“Simon的这一想法,恐怕会与过去6个世纪中的70位校长们的理念相悖。”那么究竟这座使英国资本主义右派引以为豪,可以与亚瑟王齐名的英国标签式的学府到底要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从伊顿走出来的少年
地处白金汉郡的泰晤士河河畔,与女王钟爱的温莎宫隔岸相望,从这里走出来的十几岁的少年们身着黑色燕尾服,打着领结。与几个世纪前的伊顿生相比,唯一不同的也许是这些孩子中多了些棕色、黑色或是亚洲的面孔。学生们在古老的教室里学习,在由石子路环绕、草坪铺就的操场上释放年轻的活力,晚上在由50间卧室组成的宿舍楼里就寝,每人一个房间。
在英国许多其它的私校开始实施男女混合招生制度的时候,伊顿依然只招收男生。在其它学校提供选择性寄宿制度的时候,伊顿依然保持着学生必须住校的传统。除此之外,亨利六世的雕像依然在校园屹立,身着长袍的老师们在清晨时分骑着自行车绕过庭院……这一切并没有使你感到伊顿和从前有什么不同。
当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向往伊顿的人来说,以上这些也是伊顿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伊顿自然不会将这些具有仪式感的复古情怀打破。伊顿的改变是将社会阶层流动与英国传统相结合,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真正向世界敞开大门
学生的构成决定了学校的特征,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伊顿更加突出这一点的学校了。几百年来接收英国统治阶级的后代,将其打造成政治领袖和领导人物。这一传统如今已经改变,新的入学制度已经使穷人家的聪明孩子,以及来自海外的优秀学生进入伊顿。
同时,许多属于伊顿的经典与传统因素被保留了下来。其中之一便是很多家长争相将孩子送往这里的理由,那就是,伊顿将会不遗余力地将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校长所言“不以追求卓越为耻(Unashamed in its pursuit of excellence)”。
伊顿的目标是一如既往地培养精英,但同时又迎接新的精英阶层,他们富有的同时又具有头脑和雄心,而不仅限于英国传统意义上的拥有族谱、伯爵头衔以及田地的贵族们。
具体实现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零需求”(Need-blind)奖学金制度,即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招生,而不让学生担心付不起学费。在伊顿就读的学生家长们,每年要交£34,000,这个价钱高于英国平均工资£7,000。
提出“零需求”计划的是伊顿的教务长William Waldegrave,他说:“我希望伊顿能够继续培养首相、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各个领域的创业者,但他们中的四分之三将都是有伊顿奖学金支持的。”
在过去,伊顿被认为是陈腐和守旧,只为英国贵族子爵们服务的学校,而对金融城中那些积极进取的交易师们的儿子则大门紧闭。曾经的“伊顿名单”就是这种偏见的证明,它会为伊顿毕业生的还在襁褓里的儿子们保留入学名额。
这个名单在1990年时被废除。10年后,统一的入学考试和面试推出,针对所有想要申请伊顿的11岁男孩。自此,伊顿的生源开始多种族化起来,成功的巴基斯坦移民和马来西亚工程师的后代得以在这里受教育。
同时,入学考试更加难,每年招收的优秀学生逐渐增多,而愚笨懒散的贵族子爵被排除,当然聪明、勤勉的贵族后代依然被录取。
伊顿的改变对学校传统的学生形成了根本上的撼动,对伊顿来说的新生源的背景更加多元,更加国际化。可以说是伊顿的“新贵”。但是英国有句话是:没有人会颠覆自己的王权。伊顿深知,打破旧有的制度,社会阶级的流动性会将两个阶层的距离缩短 。
新贵们一旦进入伊顿,也会寻求延续性。而且这些新贵们的财富更具流动性,比英国老贵族的土地财富更易持久。同时,新贵中女人往往和男人一样有能力,所以孩子受母亲熏陶,不会坐享富贵,而是积极打拼。新贵的进入并不会稀释伊顿固有的精英形象,反而使其更具生命力。
激烈的竞争
最初,从英国的贫困地区和海外招生并不容易,这很出乎意料;因为很多其它学校的负责人不想丢掉他们的尖子生,而家长们也不确定伊顿是否还是高不可攀的贵族世界,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融入。
2014年,BBC制作的有关三个靠奖学金在伊顿就读的男孩的纪录片播出后,才引发了新目标生源的申请人数激增。据学校的入学官说,纪录片中的三个孩子已经20几岁,他与其中的两个最近有过交谈,一个已经成为保守党国会议员演讲写手,并准备参选议员,另一个则成为了演艺界的新星。
伊顿每届只有1,000个报名名额,录取人数为250名。有的父母有时不惜走后门。
据说,刚退休不久的招生主任Charles Milne曾经被一位声名显赫的俄罗斯富商探访,他儿子在入学测验中失利,被划入等待名单中。
Milne回忆说:
“那个俄罗斯富商和他的两个保安涌进我的小办公室。我向他们解释我们的招生系统如何运作,如果他的儿子进入,就会有一个男孩不得不放弃他的位子。还没说几句那个富商便摆手说:‘我不会浪费你的时间,等你想好了我需要做什么我儿子才能拿到进入伊顿的位子,你就来找我。’那个男孩最终去了别的学校。而另一个被拒绝的外国男孩的家长则在电话里直接对Milne破口大骂。”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也难怪伊顿考试前的等候室里如同电影《猎鹿人》中的赌博场景,俄罗斯式的赌博转盘飞速旋转,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孩子们面色苍白地坐在那里,旁边的家长不时对他们耳语。没有人和其他人说话,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这致使一些男孩儿在进入面试房间的时候忍不住哭出来。
这不只是考生们之间的竞赛,更是对一个学校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智慧的考验。家长们为帮助孩子达到目标,会去做任何事情;考前准备中事无巨细,聘请辅导老师,不停地做口头与非口头的逻辑推理测试,并送他们去上面试课程,学习怎样在面试中活泼而又会察言观色。
但遗憾的是,仍有很多在机考测试中表现优异的孩子,在面试中因为不够有趣而被淘汰。据学校的面试官说:“如果在面试中哪个孩子让我笑了,那么他进入的概率就会很大。” 伊顿所考核的并不只是孩子的智商,学生的情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全面的素质培养
在1950年代,伊顿的名声为学生所带来成功要多过他们在那里所受的教育。 如今,这里的教育水平与学生获得的成功是成正比的。伊顿平均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有70%进入世界名校。2016年有85人进入牛津和剑桥。
相对于进入名校的比例,伊顿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戏剧就是其主要的优势之一。伊顿在戏剧专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要超过英国顶尖的戏剧专业学校。星探经常在这里出没,期待找到下一个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毕业于伊顿,2014年的奥斯卡影帝。
如果成功的定义不是单一的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话,伊顿在培养成功人才方面是首当其冲的,学校投资的兴趣课程的领域非常广泛。根据英国教育慈善机构Sutton Trust的调查数据显示,伊顿只培养了英国0.04%的中学生,但8,000个该机构评估的优秀中学生中有4%来自伊顿。
从伊顿出来的精英,一般都活跃在英国社会的最顶端,除了19位首相外,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带领的前保守党内阁中有13位出自伊顿,还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前伦敦市长、上任一年多的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坎特伯雷大主教贾斯汀·韦尔比(Justin Welby)、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约翰.格登(Sir John Gurdon),再久远一点的有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和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及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等。
华裔学生在伊顿
从2007年13岁的吴比成为第一个考取国王奖学金的中国少年开始,便可以在媒体上陆续看到出现在伊顿校园里的中国或者华裔面孔。 如2013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出生的香港少年获得了3.2万英镑的伊顿国王奖学金,他的父母在英国经营外卖店十几年。
毕业班学生离开学校前,在毕业生签名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还有著名的华裔混血马术运动员华天,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的奥运会上,他代表中国取得了马术奥运会前八名的历史性突破。虽然早在2003年进入伊顿,但他的经历因在马术领域的耀眼成绩而被再度关注。
同时,伊顿公学本身还推出针对中国学生的夏季英语课程,以及关于领导能力培养的网络课程。可以说这个古老西方的贵族学校,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再高冷而神秘,只要你的孩子足够优秀,便有机会成为这学府的一员。
结语
英语里有个词“Old Etonians”(老伊顿生,简称OES),在一些圈子里成了彼此认同的纽带和标示。常常看到媒体报导中有伊顿弱化精英主义的说法,但伊顿实则是在逐渐弱化其固有的王公贵族的标签,而对培养精英的目标从未改变。
曾经被英国人认为有距离感的“伊顿腔”,也不过是对卓越群体无伤大雅的一种辨识方式。因为能够进入伊顿,已经是足够优秀的证明。而OES这个头衔也将随着伊顿不断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下,继续以精英之名承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