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日前记者从广州相关留学机构获悉:广州每年都有6000~8000位学子赴海外深造,毕业归国的学子占了90%以上。那么,如此众多的海归派归国之后其就业和生存环境究竟如何呢?据了解,目前“海归派”头顶的光环正慢慢退却,由于专业不对口或求职时高不成低不就等原因,他们的求职之路似乎并不顺畅。
那么,“海归”如何避免变成“海待”呢?日前两位留学归来成功就业的“海归”以及一位业界专家讲述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
专家建议
出国前明确自身留学目的
“留学其实是长期的人生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某刘学专家对留学规划作出了这样的整体概括。
他认为:“学生在做留学规划的时候应该多问一下自己:第一,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付出留学必需的成本,包括时间、费用和其他的机会成本;第二,留学的经历是否会对我的长期发展有帮助?读完以后我打算做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没有基本答案,要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符合。”
根据自身留学中介工作多年经验,其对留学生就业提出建议:“如果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增值的话,那么国内的发展环境可以为心怀梦想的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归国留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对国外情况了解的双向资源,寻求两国间的商业机会。”
海归个案①
梁莹:出国前做好职业规划
“出国前要选准人生的跑道,不盲目跟风出国,这样才能在回国求职的时候有的放矢。”目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担任管理专业教师的梁莹近日告诉记者,出国留学前,她早已经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
梁莹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1999级学生。2003年本科毕业后,为了得到极具竞争力的求职砝码和促进个人长远发展,她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修读公共管理硕士。出国前,梁莹预计留学归来有两条发展路线:一是到高校中做学术研究,二是到大中型企业做基层管理。
2004年12月,梁莹毕业回国,稍微休息一个月之后,马上开始在网上搜索招聘信息。当时,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正在招聘项目管理人员,要求英语能力强,雅思6.5分以上,大学英语六级优秀优先,有留学经验者优先。于是,她在网上投了一份简历过去。
不久,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通知梁莹去参加笔试和面试。在面试中,用人单位强调招聘职位要求团队精神,要求梁莹举例说明她在这方面的经验,梁莹则介绍了她在英国学习时曾经参与的“小组讨论”(syndi-cate):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搜集整理资料,有的负责做现场画图演示,有的则专门负责口头讲解方案,大家组成团队合力完成一个项目。“然后,比较顺利的,我成功获得了这份工作。”梁莹说。
后来,由于希望自己有更多时间做学术研究,梁莹换了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当管理专业教师。
梁莹认为,为了避免“海归”变“海待”,归国留学生求职时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和平常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国内大学毕业生一样的起跑线上;因为用人单位极少招聘“空降兵”,不会让一个留学生初来乍到就当经理。此外,她提醒“海归”们说:“英语能力是海归最大的优势之一,回国后一定要保持英语使用的热度,使自己仍常常‘浸泡’在英语中,才能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海归个案②
Marcus:每两天发一封求职信
“出国留学选择与自身工作相关的专业,回国后主动出击,就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英国领事馆商务处贸易投资主任Marcus向记者坦言,在留学归国后的半年时间里,他曾经主动发出过100多封求职信。
Marcus是广东人,去英国留学之前,已经在银行工作了6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2001年8月,他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修读会计与金融硕士课程,1年之后又修读了第2个硕士课程———信息技术工程。
2004年3月,Marcus回国并开始求职。他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坚持几乎每两天就发一封求职信,前后共向100多个金融行业职位投出过简历。
Marcus说:“其实上海有好几家著名的银行找过我,希望我去上海工作。但是由于我不想离开广州,自己比较喜欢广州的经济与文化氛围,因此放弃了很多外地工作的机会。”在2004年10月,他最终确定来到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从事贸易投资方面的工作。
Marcus向留学生们提出建议,要想避免“海归”变“海待”,就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提早为求职做准备。例如毕业回国前3个月开始在国内一些知名人才招聘网站上登记注册求职简历;回国后尽早开始求职,不可太放松,不要有“先玩几个月再说”的心态。此外,留学生求职注意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可提高求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