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我觉得打工对于出国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历。或者应该说打工本身,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就是不应缺失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好像只有真正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才会考虑打工。像前面说过,我的大学四年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说起在英国的打工,我一直觉得是一堂上晚了的必修课。我觉得打工对于出国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历。或者应该说打工本身,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就是不应缺失的。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好像只有真正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才会考虑打工。像前面说过,我的大学四年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说起在英国的打工,我一直觉得是一堂上晚了的必修课。
英国的生活无比单调。我见过不少过来的学生,课堂,图书馆,宿舍就几乎构成了生活的全部,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在宿舍里睡觉,下载电影,打游戏。研究生九月份开学,第二年的七八月大部分人就回国了。我常想,我们花了几乎是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当然,高官和富商们不算在内),换来的就是这样蜻蜓点水般的一次异国之旅,这是否值得?在我,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打工首先是对语言的锻炼。在校园里,听到的英语大多是BBC English,发音标准,表达清晰。可生活中就未必了,特别是我所在的城市爱丁堡,苏格兰口音的农村英语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偏偏他们自己还特别自得,一点也没有要纠正自己发音的意思。我曾在一家鞋店做售货员,经理就是个典型的苏格兰佬,开始他十句话里我只能听懂三四句,后来在一起做事久了,连蒙带猜能搞定七八成。由于鞋店的位置是在最市中心的皇家大道上,每次爱丁堡有什么盛事我们都能看个热闹。05年八国峰会的时候,很多记者在门前跑来跑去。
有一次,一位美国同行(我在国内也是记者)过来采访,经理接待了他。可怜的美国人被经理的苏格兰腔搞得一脸茫然,不停的说,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好吗?后来我实在看不过眼,就给他们充起了翻译。临走,美国人自嘲的笑道:“我们两个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可却需要一个中国女孩子翻译才能互相沟通。”想想确实够诡异的。但是话说回来,等到连这样的“方言”都攻克了以后,看个英文电影,听个英语新闻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了。
再有就是见闻的增长。英国有一种职介,主要是承办各种宴会的。在那里注册了以后,有工作他们会通知你,然后自己选择去或不去。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工,因为很灵活,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而且有意思。还记得第一次去上工的时候是服务一个婚礼,饭前放了一段幻灯片,是新郎新娘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及他们相识的历程。
新郎作了一段很动人的演讲,包括他第一次看到新娘是如何的惊艳,后来的相处中又是如何的慢慢发现她是自己“灵魂之伴侣”(Soul-mate)。新娘的父母听着听着就感动的哭了起来,气氛极其温馨。反观国内的婚礼大多由司仪操办,新郎新娘像两个漂亮木偶被人摆布。纵然奢华,却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大多数时候职介安排的都是服务一些高级宴会。燕尾服,晚礼服,到处珠辉翠耀,衣香鬓影。对我来说,这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得以一窥西方上流世界的一点风光。
打工最重要的收获不在于挣钱,而在于锻炼了一种生存能力。留学生学管理的很多,打工就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一个好机会。我也见过有人为了打工荒废了学习,重修浪费时间又得多交学费,可谓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如何在打工和学习,打工和生活,甚至一份工和另一份工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有心态的调整。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人人绅士淑女,特别是打工中接触到的,大多是低素质的人群,烂人数不胜数。还是前文说的那个鞋店,我在那里做工的时候,另一个售货员就偷过我的钱;以前做过的一份清洁工还拖欠过我的工资。这些事情都得自己去解决,而这解决的过程也教会了我很多。记得我去到市民意见办公室(Citizen Advice Bureau),通过他们要回被欠工资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以前做记者时接触的农民工讨要拖欠工资的报道。刹那间,心里潮起了一点点“悲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