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小留学生,痛并盲目着
已移民加拿大的一位企业高管,有一双儿女,一个就读于国内教学体制下的学校,另一个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完全西化的教育模式下就读。这里,借用一下今年春节晚会某小品力推的流行语: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这位企业高管说得有理,中国教学有中国教学的优势,他女儿的性格,对于系统的知识学习如饥似渴,适合于国内教育,对以后她的就业有好处;外国教学则有外国教学的长处,他的儿子的性格,总爱异想天开,个人能力颇强,更接近国外的教育模式,这于他的创业有大益。身为家长,以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是正确的。
留学,从中外教育体制理念说开去
华裔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曾经发表过非同寻常的见解——
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面对现实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杨振宁教授则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先生还通过他所指导的一些中国研究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某种共性: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
美国的基础教育,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知识的存储及“应试”能力。
以国际数、理、化“奥赛”为例,中国对其重视程度大概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一位参赛选手获得金牌,其所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们,比孩子发明什么都高兴。对此,美国的中学要看淡很多,有的甚至连正规的辅导也不进行,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考试而已,是对学生某种或某些能力的测试,不能替代和超越实践。考分诚重要,创新价更高。
中国的教育优势是具有优异的电脑存储器,但个人处理能力却不强,几乎还处于“586”时代。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一个班级只有二、三个能写软件的,有硬件设计能力更微乎其微;学机械设计的不会开机床,甚至没有见过模具和注塑机,根本谈不上设计。
美国家长认为,取得高分数固然很重要,但这对个人创造力的发展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成绩更多的是在取悦他人。
虽然,孩子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但中国的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校强调并执行着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对学生统一的严格要求,客观上缩小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在进入学校的最初阶段就被磨蚀了。美国学校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程度,远没有中国学校那么深。
当然,创造力不是未来的一切,科学创新还必须以牢固的知识为基础,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科研领域的坚实的学科功底,当不成学科带头人,也是有力的助手,这不容置疑。
由于国内与国外的教育模式不同,国内高分学生不一定就是外国的好学生,而在国内考分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是差学生;但是,那些常发誓努力、自控力很差的国内低分学生,到了国外几乎很少不惹事生非而突然成为好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