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大学)
所在地区:英格兰所在城市:LondonTIMES排名:95
文章正文综述详细专业照片新闻校友录已获Offer学生资料延续牛顿苹果树下的创举?再续再别康桥的浪漫?在百年学府的课堂上创造第二个“多莉”羊的奇迹?在伦敦时装周上看着自己的杰作在T台漫步……凭借出色高质的教育资源、被广泛认可的学历资格、便利的签证政策以及近年来颁布的众多工作延签政策,英国成为众多留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来自英国使馆签证处的官方消息称,2007年全年中国学生赴英学生签证申请人数增长超过19%,共有约2万2千名学生赴英求学,签证全年平均成功率高达80%。而对于华东地区来说,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学生签证申请数量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32.62%。为此,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成立了留英同学网(Alumni UK Network),专门为留英校友们提供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帮助的平台,目前华东地区的留英校友注册人数已超过3700人。在2008年3月8日-9日举办的国际教育展期间,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将举办留英同学网年度聚会,为广大留英归国的校友提供交流互动、分享成功经验的机会。
在英国学传媒
黄颖红:2000至2002年就读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分别获国际商务交流本科学位和国际新闻硕士学位。现任广东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辑。
我是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国际新闻硕士。当我在英国学习传媒专业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在挖掘宝藏,不但是在学习英国先进的传媒技术,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学校中有先进的传媒设备,包括做新闻用的专业数码摄影机、新闻摄影用的专业相机以及其他的配套设备。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电视直播室,里面的设备简直就是一个英国电视台的缩影,有控制台,播新闻的主播台,灯光、音响控制,一应俱全。除此以外,还有学电台制作的电台直播室,新闻摄影用的冲晒照片的先进数码机器。我感觉到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开始膨胀,在一个设备齐全的环境中吸收养分,我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英国一般大学除了硬件配置完善,软件教学也与中国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英国学校非常重视实际运用的能力。老师教的最多的不是“怎样去做”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不断开发我们的思维去思考和对比英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差别,并鼓励我们结合各自国家的特点融会贯通。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老师不是在教学生“copy”而是教学生“create”。
在中国读传媒,很多作业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在英国,老师却要求我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可以拿去电视台播放的成品。有一次,老师建议我在一个关于环保问题的专题片里加入政府声音并鼓励我与环境部负责人联系采访的时候,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我还是抱着姑且试试的态度开始了联系工作。通过无数次和公关部门打交道,我终于有机会和英国国会环境部部长做10分钟的采访。当我扛着摄像机回学校的时候,心情是兴奋的,兴奋的是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思维:学生只能是在学校做作业。我更学会了一种观念:每次作业都是一个挑战。
作为研究生,除了实践课少不了的当然是理论课。我一直不喜欢理论课,觉得都是条条框框。但是,我在英国却上了许多生动的理论课。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各大媒体各出奇招,争相报道。教新闻理论的教授为了配合一个分析东西方媒体立场的课题,让班上来自大约十多个国家的学生收集来自各国同一天的新闻报道,并由我们自己主持了一堂生动的新闻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不需要强记任何概念就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新闻立场,不需要看遍所有的资料就从每个同学口中知道了各国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风格。
平时是紧张的学习,课余却是丰富的生活。英国的文化底蕴是不容质疑的,这些丰富的文化底蕴就藏在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歌剧院当中。而伦敦既是一个写满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城市,又是一个接受最新潮流的时尚都市。所以你可以在伦敦信步走进历史长河,参观大英博物馆,又可以跳进伦敦古古怪怪的时尚展览中。
留学让我学习到新的知识,认识到不同的文化,结交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好友,而选择了英国,却是让我有了最美好的留学回忆。
留学改变我内向性格
李婷:1999年赴英国约翰雷格学院学习高级水平考试课程,现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信息工程本科课程。
到英国留学已四年了,经过两年A-Level和两年大学的学习,我感到收获颇丰。
首先,小班授课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上讲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不管什么话题,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做作业也不再是负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进度,自己掌握时间。
其次,理工科学校也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帝国理工学院,每位学生每年都被要求学习至少一门人文科学课程。课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法语、德语等最基础的语言课程,到“西方音乐与文明”、“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类的专业课程,从冷门的阿拉伯语,到最热门的信息管理、方案策划、经济理论、会计,还有如“科学技术与伦理的困难选择”这样深奥的课程,共有50多种人文科学课程可供选择。这使我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学习充满了乐趣。
第三,在英国转系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也非常容易。在帝国理工学院,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一个月自由地申请转系。读完第一学年后,还可以申请转到相关的专业。
四年的留英生活还改变了我的性格。以前的我是一个内向、被动的人,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但现在,我结识了许多外校、外国的朋友,充分体会到了交朋友的乐趣。去年我还自荐参加了帝国理工学院华人学生会的委员选举。面对400多位会员,我用英语进行了竞选演说和答辩。这在以前,是我不敢想象的。我以绝对的优势击败对手当选。在一年的任期内,我发起并和其他委员一起组织了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在组织的过程中我不但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还增加了自信。
还有两年,我就要完成在英国的学业了。但在英国学习生活的见识、经验和收获将使我受益终生。英国,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中了。
我的牛津生活
骆去非:2005年夏获英国威尔士大学金融银行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成绩排名全校第一名);2006年夏获英国牛津大学金融经济学硕士学位;2007年至今,任美国瑞联资本投资公司中方合伙人。
我第一次去牛津是2005年3月,当时是去参加牛津大学金融经济学系的面试,看到那一座座古老的学院和穿梭来往的牛津学者,我十分向往。面试相当顺利,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牛津大学教授平易近人的态度。以至于后来当我同时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想也没有想,就选择了牛津。
2005年的深秋,我正式入学了。按照牛津大学的传统,一个学年的时间被分为了三个学期。刚刚进牛津的几个月,我的生活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图书馆、教师和宿舍。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牛津大学每周安排的各种讲座,真是让人受益匪浅。以我们经济学系为例,每个星期,系里都会请当今欧美商界最牛的大佬们来做演讲,和学生沟通。世界五百强前20强的老板们,几乎都跟我们亲密接触过,而更不用说是和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世界顶级投资银行的老总们了,每周必来几位。每次演讲完毕,参加接下来的鸡尾酒会,和这些商界巨人一起拿着鸡尾酒寒暄的时候,每每都感觉到心潮澎湃,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和这些商业巨头有这么近的接触。后来这样的人见多了,也渐渐明白学校的用意,其实学校是想让我们能分享他们毕生经历、投资眼光、成功秘诀的同时,更想让我们从他们的友善和谦逊的态度中学到怎么做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