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延续牛顿苹果树下的创举?再续再别康桥的浪漫?在百年学府的课堂上创造第二个“多莉”羊的奇迹?在伦敦时装周上看着自己的杰作在T台漫步……凭借出色高质的教育资源、被广泛认可的学历资格、便利的签证政策以及近年来颁布的众多工作延签政策,英国成为众多留学生和家长的首选。
来自英国使馆签证处的官方消息称,2007年全年中国学生赴英学生签证申请人数增长超过19%,共有约2万2千名学生赴英求学,签证全年平均成功率高达80%。而对于华东地区来说,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月份学生签证申请数量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32.62%。为此,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成立了留英同学网(Alumni UK Network),专门为留英校友们提供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帮助的平台,目前华东地区的留英校友注册人数已超过3700人。在2008年3月8日-9日举办的国际教育展期间,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将举办留英同学网年度聚会,为广大留英归国的校友提供交流互动、分享成功经验的机会。
在英国学传媒
黄颖红:2000至2002年就读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分别获国际商务交流本科学位和国际新闻硕士学位。现任广东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辑。
我是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攻读国际新闻硕士。当我在英国学习传媒专业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在挖掘宝藏,不但是在学习英国先进的传媒技术,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学校中有先进的传媒设备,包括做新闻用的专业数码摄影机、新闻摄影用的专业相机以及其他的配套设备。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电视直播室,里面的设备简直就是一个英国电视台的缩影,有控制台,播新闻的主播台,灯光、音响控制,一应俱全。除此以外,还有学电台制作的电台直播室,新闻摄影用的冲晒照片的先进数码机器。我感觉到自己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开始膨胀,在一个设备齐全的环境中吸收养分,我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英国一般大学除了硬件配置完善,软件教学也与中国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别。英国学校非常重视实际运用的能力。老师教的最多的不是“怎样去做”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不断开发我们的思维去思考和对比英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上的差别,并鼓励我们结合各自国家的特点融会贯通。这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老师不是在教学生“copy”而是教学生“create”。
在中国读传媒,很多作业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在英国,老师却要求我们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可以拿去电视台播放的成品。有一次,老师建议我在一个关于环保问题的专题片里加入政府声音并鼓励我与环境部负责人联系采访的时候,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我还是抱着姑且试试的态度开始了联系工作。通过无数次和公关部门打交道,我终于有机会和英国国会环境部部长做10分钟的采访。当我扛着摄像机回学校的时候,心情是兴奋的,兴奋的是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思维:学生只能是在学校做作业。我更学会了一种观念:每次作业都是一个挑战。
作为研究生,除了实践课少不了的当然是理论课。我一直不喜欢理论课,觉得都是条条框框。但是,我在英国却上了许多生动的理论课。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各大媒体各出奇招,争相报道。教新闻理论的教授为了配合一个分析东西方媒体立场的课题,让班上来自大约十多个国家的学生收集来自各国同一天的新闻报道,并由我们自己主持了一堂生动的新闻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不需要强记任何概念就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新闻立场,不需要看遍所有的资料就从每个同学口中知道了各国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风格。
平时是紧张的学习,课余却是丰富的生活。英国的文化底蕴是不容质疑的,这些丰富的文化底蕴就藏在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歌剧院当中。而伦敦既是一个写满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城市,又是一个接受最新潮流的时尚都市。所以你可以在伦敦信步走进历史长河,参观大英博物馆,又可以跳进伦敦古古怪怪的时尚展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