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记者在苏大附属广济医院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出国留学人群的增长,在苏州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因此遭遇心理危机的留学青少年,他们在出国前并没有对留学的意义有过认真的考虑,有的孩子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想通过留学逃避高考,有的孩子是因为受到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留学,而有的孩子则是在家长的鼓励下“被留学”。
近些年来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随着暑期的来临,新一轮的留学热浪扑面而来,在留学这一巨大光环背后,年轻的学子们,焦灼的父母们又将如何面对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留学负现象”呢?
■把孩子送到国外就是把“责任”送到了国外?
小周(化名)可以算是“富二代”,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大学毕业后父亲为他选择了去新西兰深造。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但没想到在新西兰除了第一年成绩还可以,之后的几年,成绩节节败退,最后甚至到了第五年都无法读完硕士研究生。不但学习一落千丈,小周还变得特别不合群,因为太敏感,有时候在别人眼里还显得“古怪”。没有拿到硕士学位只能回国的小周,回家后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由于作息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周总是不愿融入周围的环境,甚至会对周围人产生敌对情绪,找工作总是不顺利,现在发展到只要一见面试官,就会变得退缩和不肯面对,后来干脆就是不肯出去找工作,直言“这里的环境已经不适合我”。小周的父亲对孩子失望透顶,在朋友的提醒下想到向心理医生咨询。
权昕,苏大附属广济医院心理咨询师,也就是小周父亲特意去向她请教的心理医生。在权医生的心理咨询门诊,小周父亲不是唯一为此苦恼的家长。“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通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或是酒精和药物滥用。这一现象的多发人群介于18-24岁之间,通常以‘官二代’和‘富二代’居多。他们易怒、不注重规矩礼貌、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更有甚者会做出一些反社会的行为。 ”权医生总结说,良好的家庭环境,优越的经济背景,正是这两方沃土共同造成了留学生群体国外生活或是归国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思的第一个人,是家长。
权医生对这个群体有过认真的分析,然后她发现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时,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如睡眠不佳,和父母关系紧张,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等等,在这些迷乱人眼的表象之下反而不能深入地去发现这些表象之下暗藏的规律,比如家庭模式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合理,孩子的受教育经历以及孩子在成长期缺失的一些重要东西都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实,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以及孩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模仿,乃至在孩子成长期一些重要人士对其进行的点拨,这些都将成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
奇怪的是,往往就是留学生这个群体才会面临这样的尴尬一幕——他们拥有几乎最好的物质基础,却难以从家庭中得到他们想要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双料支持”,父母们常常腾不出时间来陪同孩子旅游、学习,或是陪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当父母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又不能积极地从自身着手找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把没有完全独立的孩子送到国外,让他们独自应对陌生的另一个国度,这样的孩子面临着种族、宗教以及文化视角改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往往容易变得情感淡漠;他们在待人接物上缺乏热情,不能恰当地与别人进行眼神或是情感的交流,而且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他们容易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要帮助年轻的留学生们远离心理困扰,最重要的是要改变父母——孩子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时候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所引发的,很可能是与整个家庭系统有关联。 ”
■“富二代”的家庭关系出了什么问题?
在心理医生看来,小周这一类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很少,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父母不能给予及时并充分的理解,孩子自身又坚信自己没有问题,不愿意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甚至还会和父母对着干。这些孩子往往会有强迫的表现,这种表现体现为对未来的担心和焦虑,但是在表面上,他们往往又有一种“家庭条件还不错”的优越感,所以在表面上,他们往往体现出一种无所谓的神气和若无其事的态度;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磨练成了强大的外表,但其内心却往往又是脆弱的。他们易受伤,易敏感,外界的极微小的信息都有可能被他们解读为否定自己的暗示。他们对任何事情的解读都是极端的,非黑即白——这在专业上被称为是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人的心理状况如果想得到改善,必须是要在他的生命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出现,这样一个人可以让他形成新的依恋,并不断对他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引导。这样一个人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对他的心理缺失进行修通。但这样一种心理状况的恢复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而且不具有持久性。
权医师告诉记者,偏执型人格障碍人群往往是自以为是的,他们通常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断地遭受着外界的批评和否定,他们身上的这种冲突矛盾性决定了他们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并且无法向前走,“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和心理帮助,虽然治疗困难,但一旦有了积极的介入,这种现状还是有可能改变的。 ”最可怕的往往是那种不愿意面对改变的人,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往往存在着仇视心理,这种人一般都比较悲观。
虽然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是有心理专家做过估测——在青少年留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占据了一定比例的。也有心理专家认为,留学只是生存模式的改变,这种转变所能带来的变化完全是由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模式等决定的,“如果家庭的教养模式不发生根本的改变,以为只要送到国外就能改变不成功的局面,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