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还没等到行成人礼的那一天,他们便被满怀期望的父母送上了国际航班;敲满钢印的护照和贴满行李条的拉杆箱,是他们的身份证明;也许还不会叠被子、做饭洗衣,也许还不懂愿不愿意,他们必须在异国他乡学会照顾自己,他们出生于1990年之后,与70后、80后的费尽心机绸缪出国不同,他们说,自己是“被留学”的一代。
从钢琴小子到餐馆小弟
他曾是学校里人人羡慕的“钢琴王子”,他的成绩足以考上当地最有名的重点中学。然而这一切,都随着2005年张锵跟随父母踏上飞往巴西圣保罗的飞机而改变了。
那一年,父母带着9岁多的张锵移居圣保罗。“那里钱好赚,生活条件好,对孩子以后读书也好。”当时同乡的描述曾令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到了巴西才发现,一切远非想象中美好。找不到工作,无以为生的母亲方萍只得到同乡的中餐馆打工,刚满10岁的张锵也不得不一边学习葡萄牙语,一边当“童工”。
“擀面、调饮料、给客人送餐,我从来都没想过儿子会去做这样的事情,他的手是用来弹钢琴的啊……”母亲方萍低着头,自责地对记者说。
没几个月,儿子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妈妈,我要回家”,“妈妈,我要学琴”,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方萍只有心碎。
张锵葡文基础班学成后,必须入学。在巴西,教育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公立学校全免费,但是教学质量让人望而却步,学习环境也相当恶劣,是很多少年瘾君子和犯罪的摇篮;而私立学校费用相当高,至少上千雷亚尔一学期(约3600元人民币)。
因为没钱,原本想象的儿子的全盘留学计划统统作废。“我真的很想让他去私立学校读书,然后考上美国、英国的好大学,可当时真的是没有办法啊……”方萍告诉记者,送儿子去公立学校上学那天,她觉得就像亲手把儿子送进了火坑。
昔日金子,今日无家可归
5年时间里,张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半天上课,半天帮销售光碟的华人摊主看店,晚上还经常去做家教,辅导侨胞说葡文。聪明的他自己买书研究电脑安装和硬件维护,帮人修电脑,一个14岁的孩子每月居然能挣将近1000雷亚尔。
然而,方萍发现,儿子流连在电脑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还经常逃课。妈妈好心唠叨,张锵总是带上耳机“掩耳盗铃”。那一天,生气的母亲挥起手掌,狠狠地落在儿子的肩上。“砰”地一声,张锵猛地把耳机一仍站了起来,狠狠瞪着眼睛,那眼神竟透着敌意与怨恨。
“那天我哭了,可他就是什么都不说,我又气又急,抓起他的书包扔过去,说‘你既然不把我当妈,就滚,别再回来’。”发泄过后,方萍发现,儿子真的不见了。
“半小时后,儿子的朋友打电话说张锵在他那里,今晚不回家了。”方萍说,儿子的朋友告诉她,张锵所在公立学校只有两个中国孩子,他经常被一些巴西孩子欺负。那天学校又有几个吸毒的孩子故意找茬,张锵被激怒了,扑上去把那巴西学生狠狠修理了一顿,没想到一下子来了很多巴西学生。出于自卫,张锵操起板凳横扫,有个学生竟然被打得头破血流,而他自己也伤痕累累。可是校长却说他过激行为打人,给予留级处分。
当晚,知道真相的妈妈给儿子发了条短信:“你知道错在哪里吗?”隔了很久,张锵回了话:“妈妈,错字怎么写啊,是‘金’字旁加上‘昔’字,我只知道昔日我是金子,现在我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