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中国侨网消息:英国《金融时报》3月26日刊登文章,原题:英国商人眼中的“中国商机”。作者在文章中谈到,他接触到的英国人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有某种关联:或在中国学过中文,或多次前往中国旅行;或在做中国生意,或打算做中国生意……
文章称,上周三,在英国国会最大的会议厅中,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用英语念出一连串的经济、外贸数字,向英国的议员和政客们,宣讲“社会主义中国”的商业诚意。坐在我身边的英国前驻华大使高德年对我悄悄耳语:“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用中文在中国演说。”高德年现在是英国渣打银行的中国事务顾问,吃的就是“中国商机”这碗饭。
第二天,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媒体与商业中心大厅,伦敦金融城前市长白乐威也用一连串金融、交易数字,向中国企业家和贸易官员们宣讲“老牌资本主义交易所”的招商诚意。演说后我问他:“你总共去过中国多少次?”“105次。”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如果有更多闲暇时间,我还可以在刚刚过去的这周内,参加其他不少有关英中商贸的活动。的确,“中国商机”这个词,似乎不仅随意地游走于周三周四活动参与者的唇齿之间,也像春天的杨花柳絮一样,飘荡在雾都伦敦早春三月那时冷时热的空气之中,飞扬在英伦三岛政坛、商界、媒体那或实或虚的想象之中。
“中国商机”这个词甚至飘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深夜驶往伦敦郊外的火车上,我捡了一份伦敦免费报纸,上面正在争论最新一期美国《纽约》杂志刊登的一组文章。该杂志称:如果说巴黎是19世纪世界之都、纽约是20世纪世界之都,那伦敦就是21世纪世界之都,理由之一是,伦敦股市在吸引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企业上市方面,对目前的全球金融中心纽约构成严重挑战。回家后,我查到原文。有趣的是,其中的封面文章在花了几乎所有篇幅大谈纽约与伦敦的优劣对比后,结尾时却话锋一转:“21世纪的世界之都将既不是纽约,也不是伦敦,而是北京。”
尽管英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几乎处处紧跟美国,甚至被讥为美国的“跟屁虫”,但有一方面是例外,那就是对华政策。入主唐宁街10号的历届英国首相,似乎总是有意地与白宫的对华政策拉开一些距离。李源潮演说时提到:“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之一,也是最早同新中国开展经贸文化交流的西方大国之一。”他说的自然是英政界的对华态度。英国商界则更为实际,与美国同行更无“共同的战略利益”,相反,他们是争夺“中国商机”的竞争对手。
我所聊过的英国人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有某种关联:或在中国学过中文,或多次前往中国旅行。还有几人似乎同时抓住了“中国商机”和“中国情机”:或娶了中国老婆或嫁了中国老公。
大概因为参与周四活动的英国人都在做中国生意,或打算做中国生意,所以,会场中的华人常常被问候、被包围、被索要名片。我并非商人,但带去的整整一盒名片也全都发光了,大概在场的英国商人也把我这张华人面孔误认作“中国商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