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英国虽然国立中小学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各校教育质量差异很大,英国父母为了让子女进入教育质量好的学校,也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其操心劳力、焦虑的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父母。为择校,家长奇招百出
入学申请表是家长向学校提交的重要材料。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时,某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好学校就读,没有如实交待家庭住址。英国每年都有数百起、甚至数千起这样的入学申请舞弊事件,且家长们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一些人用亲戚的地址,一些人用办公室的地址,有人正确填写了家庭地址,但故意填错了邮政编码,因为他们知道这所学校是通过邮政编码来计算家庭住址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有些家长为了向学校出示家庭税收凭证以证明其家庭地址,甚至真的到税务所去为一个并非他们居住地的地址缴税。
家长们的另一个策略是在离热门学校最近的地方租房。英国《观察家报》7月13日报道,据英国房地产经纪人全国协会的最新估计,至少有6.5万户家庭平均额外花费10万英镑购买第二处房产,目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择校大战中赢得先机。
某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提高了,学校附近的房地产价格就会提升。英国家长在这些名校周围疯狂抢购房产,每年投入的花费高达8亿英镑。有的父母甚至为孩子能进入某所学校而分居。其中一人带着孩子搬出去,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房住下;一旦孩子被学校录取了,便通过调解重新回到原来的家里。
具有争议的现象是,有的家长还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拿来开玩笑。当家长发现成绩最好的学校是圣公会或天主教会办的学校时,他们不可思议地让自己信起教来。教会牧师也发现,弥撒时自愿做祭坛侍童的孩子会出现季节性增多的现象,因为做祭坛侍童的经历会是中学入学申请表上的一个亮点。每年九十月份教堂做弥撒时侍童队伍最长,那时正好是填写入学申请表的季节;但在3月过后就冷清多了,那时录取通知书都已被装进口袋里。
更令人不安的是,英国家长们过去惟一能自我安慰的是不用找各种关系走后门,更不必有用金钱开道的念头。可是近两年,在“择校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有些父母开始铤而走险,变相以各种方式给学校老师一些补偿。他们向教师暗示,如果孩子被录取,他们会免费提供给学校戏剧门票,或给学校图书馆捐赠大量图书。这样,对于没有经济实力和背景的家庭就再也没有公平可言了。
根源在于教育市场化
从《1988教育改革法》实施开始,英国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的政策,地方教育当局不再像过去那样采取平均主义的做法,而是更加注重家长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法律规定,在地方教育当局所辖的范围内,在就近入学的条件下,家长有权选择其子女就读的学校,所有的公立学校必须公开招生,直到额满为止。
开放入学的实质就是地方教育当局不再负责中小学的入学分配,完全由家长自由地为子女选择学校。当权者天真地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让教育服务提供者重视消费者的要求,减少生产者对教育的限制,从而使“好的学校”更加兴旺,“坏的学校”最终被淘汰。另外,还可以促使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而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可是,决策者在制订政策时,地区间的平衡、学校的多样性、可提供高质量学校的数量、家庭经济条件对于择校的影响等诸多问题被忽略,造成英国择校风愈演愈烈。纵观英国教育市场化这十多年的历程,专家认为,如果政府不立刻出台新的方案来遏制这种风气,英国中学教育将会面临一场整体灾难。
择校问题在不少国家都存在
教育问题一直是英国各党派施政纲领中的重头戏,有关教育改革方案的支持率也是他们获得选票的重要砝码。目前,英国关于中小学生择校的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是,为所有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英国政府除反恐外的又一当务之急。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存在同样的择校难题,日本的情况却不一样。日本实施的是平等教育。政府保证教育经费,使各校教学条件、教学设施都达到规范化,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日本的教师还由政府机构进行定期轮换调整。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