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编者按: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远赴外国大学,攻读一年期的硕士学位。不少人认为,到国外留学一年半载,不仅能获得洋文凭,还能使自己“洋话连篇”,回国后的竞争优势大增。但也有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这种一年制硕士文凭的含金量值得怀疑。那么,事实究竟怎样?留学一年到底能学到什么?本报记者特地对此进行了调查。
英国:
个人素质决定学习质量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许安结
从1998年冬季的英国教育展开始,赴英留学经历了从无人知晓到街谈巷议、从梦寐以求到众矢之的的巨变。在此之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恐怕要算是英国硕士学位的一年制了。面对通常都是2—3年的硕士课程,有人觉得赴英留学既节约时间又节省金钱,何乐而不为;也有人因此断定,留英文凭严重缩水。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怎样?
实际上,很多人对赴英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就入学而言,“在国内连重点大学都考不上的,居然能被英国院校录取,这不恰恰说明洋文凭不值钱吗?”其实不然,这只反映了西方国家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宽进严出。与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不同,英国的教育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资源,除了少数大学或院系出现供不应求外,其他大学多为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
当然,很多人都希望跟优秀人才在一起,这时你就要凭自己的实力竞争那些供不应求的资源。在英国,以牛津、剑桥以及伦敦帝国理工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顶尖名校,因为属稀缺资源,门槛确实高,一般学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优秀学生即使能被录取,就读时也需兢兢业业。帝国理工的课程分量之重是有名的,就读于该校科技翻译专业的一名中国学生对记者说,他们几乎平均每周都要交一篇论文,而且每篇论文都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平常学习如此,考试就更难了。在牛津大学数学系,考试通常有3张考卷,约27道题,得分有ABC几个等级。假如能拿到两个A或B,成绩已属优秀。
与此同时,在英国近百所大学中,也有不少依赖外国学生作为财源的,因此有可能给外国留学生的评分松一点。比如,在大学排行榜中排名靠后的英国大学,招生本来就多,入学要求较低,文凭也好拿一些。特别是这些学校近年蜂拥而设的工商管理硕士班,入读学生80%到90%都是外国留学生。一年下来,这些学生恐怕连英语问题都很难解决。
最后就是人的因素。英国一年制硕士大概分上下两个学期和写论文3个阶段,教学内容丝毫没有减少。把同等数量的学习任务压缩到一年完成,其强度可想而知。另外,在短短一年时间中,显然难以再安排专门实习,而英国授课制硕士的培养目标又是实用型专业人才。这也对学生本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英国硕士每周课时不多,通常为10到15个。在课堂上,老师以总结为主,讲课速度奇快,厚厚的一本教科书可以在几堂课内讲完。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要用来自学,啃大部头英文原版教材,独立完成论文或集体完成作业。能够经受住这种洗礼的留学生,收获的将是独特的学习方法、独到的见解和独立的动手能力。
由此可见,英国需时一年的硕士文凭好不好混、缩不缩水,取决于个人的入读院校、学习态度以及刻苦程度等,决不可一概而论。
德国:
“速成”硕士不受欢迎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
一年制硕士,是德国近年来引进英美式学制的产物,发展非常迅速。据德国联合组织的统计,2005夏季学期,德国高校招生的一年制硕士专业达1500多个,占全德高校专业的近10%,有大约6万多名学生攻读此学位。
申请一年制硕士,除了相关的专业背景、已取得学士学位外,对英文的要求是托福550分以上即可,学费从500欧元至1万欧元不等。柏林洪堡大学的一位外办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读一年制硕士的德国学生不多,大都是那些本科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又想继续深造的,或是工作后想继续充电的人。来自东亚、东欧、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却很多,特别是中国学生,有的班80%的学生都来自中国,课间交流多用汉语。
学习阶段的最大困难还是语言,“很多中国留学生,在上完一学期课之后,还不能听懂老师讲课,更别谈参与讨论了。”慕尼黑大学的工商管理学教授胡伯特告诉记者。学习时间短是最致命的弱点。在科隆大学学习的冯珍说:“真正的上课时间少得可怜,暑假放3个月,圣诞节1个月,复活节1个月,上课的时间也就只有7个月。这里面还没有去掉隔三差五的小节日和周末。”记者碰到的几乎所有中国留学生都表示,当自己刚适应紧张的上课节奏,就要背起行囊回国了。由于时间少,书面作业的质量也成了问题,有的留学生借助GOOGLE一个晚上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实际上,要获得德国一年制硕士学位,只要修满学分,并完成60页以上的论文及答辩即可。至于企业实习,很多大学不做硬性规定。
德国《明镜》周刊调查发现,许多德国企业对一年制硕士兴趣不高,他们认为这些毕业生是“速成”的,质量不高。只有那些拿到德国和外国双硕士学位的是个例外。
对此,德国教育部对外办的雷基尔博士建议,中国留学生不妨在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后再读一个硕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比较有竞争力。在选择大学方面,很多中国学生往往会参照各种排名。雷基尔博士觉得这也有点片面,应该以专业为重。有的学校的综合排名并不是很靠前,某一学科却是数一数二的,建议以学科排名为选择的主要依据。中国留学生在选校选专业时,还应该先考虑今后是回国发展还是留在德国发展,德中的人才需求是不同的。
加拿大:
短期留学难取真经
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林翰枫
在加拿大读1年就获得某大学学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来加拿大短期留学的人一般只能驻足于社区学院。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与国内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以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为宗旨。其颁发的文凭主要有3种:职业培训证书,学制6个月到1年;大专文凭,学制18个月到2年;应用学士文凭,学制4年。
据记者调查,来加拿大短期留学的中国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管理、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等管理和财经类以及IT、旅游等专业。由于学制和培养目标所限,1年制的职业培训证书的课程设置为10门课。此外,该学制的大多数专业没有实习机会。
更困难的是,像会计、金融这些热门专业,持职业培训证书的外国人根本无法与加拿大人竞争,单单语言就过不了关。因此,短期留学者在加拿大很难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而国内愿意接纳“海归”的公司,期望“海归”能拥有国外的工作经验。这都需要靠长期的积累,对短期留学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对于出国留学的中国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环境的陌生,而是语言的障碍。凡是出国者,大多在英语上都是下了一番苦功的,然而当你一踏上加拿大的国土,你就会感到自己的英语是多么的蹩脚。我们在说和写时,是用语法规则将单词拼成句子,而很少考虑语境、语气、词语的搭配等习惯用法问题。因此,我们的英语常常将老外们搞得莫名其妙。当记者向常年教授外国人英语的老师寻求帮助时,回答都是:“时间会帮助你!”所以,不能以为,出了国英语就会很快“出师”。克服语言障碍不是靠速成就能解决的。
澳大利亚:
短期课程用中文授课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欣文
这个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的国家,近年来的羊毛出口收入还不到教育出口收入的一半。来澳的留学生中,中国人数最多。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开发项目署目前公布的统计数字,2004年第一学期在澳中国学生达到38872人,增幅为澳全年国际学生增量的42%。
为了扩大教育出口,也为了满足教育市场的迫切需求,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设有短期课程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这种短期班属于大学的正规教育范畴,学制一年半左右,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硕士学位。由于时间短,学生选修的课程也较其他学生少一些。比如说,3年学制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12门课程,短期班的学生则只需选修其中的8门。学生毕业时,没有论文和答辩,考试决定成绩。有学生告诉记者,这种速成课程对非英语国家的人比较困难。除了应付考试外,其他就很难说了。他特别强调,考试可以强化,但知识不能强化。
还有一种专门为中国人开设的短期硕士班,学制1年,学费2万—2.2万澳元,科目主要是工商管理和政治学等。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位从这类短期班毕业的学生。她介绍说,这种短期硕士班百分之百地用中文授课。用这种方式拿到的文凭,其质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