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留学生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国内是不是不再重视留学生”的声音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随着我国外出留学人员迅速增多、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出国人数都超过10万,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也在迅速增多,留学生的“金字招牌”日渐褪色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留学生还有“金字招牌”吗
在本届留交会上,来自法国马赛第二大学的国际工商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学硕士张辉就在相关论坛上向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现在国内许多媒体对留学生的报道都是负面的居多,很多单位现在对留学生也不象以前那么尊重了,更重要的是,许多工作也不适合我们留学生做,是不是国内已经不重视我们留学生了?”
张辉的发言当时就在论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留学生表示赞成。张辉在会后对记者说,他的这种想法在他的留学同学中比较普遍,认为2001年前,国内媒体对留学归国人员一片赞扬之声,2001年后媒体关于留学生的负面报道很多,令不少正在海外求学的人感到灰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司长助理张宁认为,目前留学生的“金字招牌”确实不如以前吃香了。他说,目前留学人员归国潮流已经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这么多留学生归国,必然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毕竟市场需求的蛋糕就这么大,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都有困难,有些单位因为手续麻烦也不愿意接收海归,这都是留学人员必须面对的现实。
招牌褪色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企业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洋文凭与高薪、高职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本届留交会上,来自英国的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女留学生表示原因到湖南某高校任教师,但开出了180平米住宅、直接当教授等多项薪酬条件,被高校当场拒绝。该高校负责在场招聘的人对记者表示,这些过高的要求表明留学人员不仅不清楚国内的实际情况,也不清楚应该怎样自我评价。
小留学生:成功的父母+失败的子女?
记者调查后感到,留学人员数量激增、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小留学生大量增加,是留学生“金字招牌”日渐褪色的主要原因。
张宁说,2002、2003年两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的占90%以上,其中高中生、初中生又占了绝大多数。在澳大利亚留学八年回国的郭峰亮就说,小留学生变成问题少年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甚至染上赌博、吸毒的恶习。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赴美国留学的林洋说:“我当时出国是自费留学,就是自己弄学费。现在很多小孩是变相公费,是父母弄学费,是‘成功的父母+失败的子女'',学生自己高枕无忧。如今很多小留学生国外的衣食住行都是父母安排,还有掏20多万到国外学外语的--这样不计成本供出来的小留学生,将来工作的时候会给用人方计算成本吗?”
小扬的母亲是广州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小扬上高二时,妈妈详细了解了其所在大学对职工子女的照顾政策,与众多同事朋友协商,互相以最优惠条件招收对方的关系户子女,最终结果是:所有这些额外筹码,都无法补足小扬考试分数缺口,实在没有办法让她在国内上像样的大学,也不会被国外同水平的大学录取,就选择了到加拿大重读高中。
据记者了解,一些中学老师也对“准小留学生”另眼相看:既然他们不参加高考、中考,与学校升学率无关,老师何必又对他们多费唇舌?
一位人力资源部主管告诉记者:“如果是在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后出国的,毫无疑问优先录取,因为能经过中国高考的洗礼,基本素质比较有保证。我会仔细考察他在国外的经费来源,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打过工。如果纯纯粹粹靠父母供养的,说实话,我对这种人是有歧视倾向的。”
事实上,留学生也开始对“砸牌”问题感到无奈、焦急、愤怒。即使是在留交会这样庄重的场合,面对记者采访,与会的留学生也忍不住互相攻讦,说其他留学生是“垃圾”、“骗子”、“害群之马”。
“反向留学”让留学生品牌走向何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洋文凭的贬值,目前国内“反向留学”风潮正日益成形:家长先给孩子弄一个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再以留学生的身份,上中国的大学,靠“反向留学”拿“土文凭”。
何先生是河南省某地级市的政协委员。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宝贝疙瘩如果参加高考,肯定名落孙山,但是孩子在国内学校严厉管理、家长耳提面命之下都不能好好学习,到了国外,那还不成了孙大圣?几经周折之后,何先生花了十多万元,为宝贝儿子办理了移民东南亚某小国的手续,在当地一所华人子弟学校挂了个名,但人一直在国内读书。高中毕业后,就以华侨的名义,到国内大学当上了“外国留学生”。
何先生说:“国内几所名牌大学都免试招收海外华侨子女,只要有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证明、当地中学推荐即可,无需参加任何招生考试,而且全校所有专业随便挑。我先给儿子搞个正规大学文凭再说。国内正在推行‘绿卡''制度,给外国人长期居留权。儿子将来就走这条路吧。”
一些“过来人”反映说,在中国,考大学难读大学易,特别是文科。现在一些大学老师,自己的事情还忙不过来,也嫌学生补考麻烦。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和学院的招生,学校巴不得学生成绩表“好看”一点,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上就业协议。获得入学资格后,只要你稍稍用点功,抄抄笔记,经常与任课老师“聊聊”,向师兄师姐打听打听任课老师的出题偏好,通过考试并不困难。
从“人的回归”到“才的回归”
面对留学生金字招牌褪色、反向留学增多的种种情况,一些专家建议我国教育部门可以转变思路,从鼓励留学人员“人的回归”转为鼓励“才的回归”,为我国留学人员归国提供多种渠道支持,同时为国内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评估机制,避免挫伤流血人员归国效力的积极性,同时为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利用留学人员走出去提供可靠平台。
--分类指导
广东有关人士认为,应该对归国留学生实施分类指导服务。第一层次是政府部门和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招聘高级人才,这类用人单位与国外大学有较密切的来往,可以鼓励他们通过邀请留学人员回国讲学、交流、合作科研等方式,增进互相了解,为真正引进作好准备。同时,对这类高级人才,不一定强求“人”的引进,把人招聘进单位,应该更关注“才”的引进,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用其才能而不一定拥有其人。
第二层次是普通企事业单位聘用留学人员作为中层技术、管理干部。企业界人士认为,求职、招聘是要讲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希望政府和中介机构能建立一个留学生的素质考评体系,至少有一个留学生招聘手册之类的东西,比较权威地介绍国外学校、专业的情况,让用人单参考,最好能帮助用人单位直接查询到他们在国外的真实学业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谌新民说:国外的大学体制非常复杂,如在美国,博士也有两种层次,一种是正规高校的博士,一种是社区大学博士。在澳洲,硕士分三年制研究性硕士和一年制进修性硕士。同一所大学内,也有各种各样的学制。一般中国人只认识“哈佛”等著名学府,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字都叫不出,普通大学就更不用说了。社会怎样花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去鉴别、使用好人才,这是十分迫切的问题。理想状态是用人单位向中介机构寻求帮助。但是,目前中介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建立一个国外大学信息系统,为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留学人员求职成本和用人单位招聘成本。提供公共服务,本身就是政府应有的职能。
在留学人员方面,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说,没有国内工作经验、对国内情况完全不了解的人在归国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希望教育部门帮助他们了解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做好回国工作的职业规划。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各相关单位掌握和本专业、行业一致的海外留学人员的总体情况和个体情况,掌握他们在国外的科研、工作情况,其本人是否愿意回国工作和服务,以及家庭情况、回国工作的主要难度等;如属于回国创办企业的,则需要了解创业者本人在国外公司或企业的任职情况、研究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是否掌握关键技术等。无的放矢或者仅仅通过人才招聘会,泛泛的刊登广告或大张旗鼓的去海外招聘,事实证明效果不明显。
--降低门槛
目前国内涉及留学人员出入境的政策是国务院教育部、科技部等联合颁布的《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在留学“大众化”、以中小企事业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新形式下,《意见》的门槛明显过高。留学人员如果想比较快捷的办理签证和居留手续,需要提供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或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或各地厅、局级人事部门的证明文件,这是一件非常难的工作;另外,留学人员可以享受5年期多次往返居留签证,但需要局级单位证明,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大部分人还是无法享受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