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中国留学生:从紧张到松了一口气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血案被媒体报道后,迅即成为中国在美留学生、华裔人群关心的热门话题。除了表达震惊、悲痛,很多讨论都在谈同一个话题:嫌犯是不是华人。
接着,就有人担心,此事影响华人形象。“很显然,如果是中国人,这血案会给中国人带来尴尬。”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学校的许多中国留学生都非常担心,如果凶手真是华人,可能会引发美国同学的仇华心理,类似于‘9·11’之后仇视阿拉伯裔的情绪一样。”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关于出国留学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同样出现了震惊和悲痛,但顺着嫌犯是否为华人的讨论延伸下去,则是另一个话题:如果真是华人行凶,可能影响中国人赴美的签证申请。
准备赴美留学的罗小姐也是参加讨论的众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最早是留学群里的人发布枪案的消息,大家难过之后,就开始担心签证的事情。”“申请留学的这个人群比较好的一点是不会盲信,所以很多人上美国的门户网站去查。”“(17日)下午,有消息说,美国驻沈阳领馆只给一对老夫妇发了签证,其他全部被拒。于是乎所有人又开始郁闷。”
案件发生后,中国官方的反应积极而谨慎。中国驻美大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取得了联系,并派员前往该校,询问相关情况。在17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并未直接回答关于嫌犯国籍的问题。这也一度引起外界关于嫌犯可能是中国国籍的猜测。
17日晚,看到确证嫌犯为韩国人之后,罗小姐和其他申请赴美的“同伴”们一起,感觉“松了一口气”。此时,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小王和很多来自中国的同学也是“松了一口气”。
韩国媒体:
“噩梦终于成为现实”
17日晚,嫌犯国籍确定的消息在韩国引起震动。韩国《朝鲜日报》网站的新闻感叹:“一直担心的噩梦终于成为现实。”由此不难想象,在最后的消息确定之前,韩国人也有中国留学生同样的担心。
韩国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紧急对策。其外交部门同美国全境的韩人会等机构或韩国人团体保持联络,商讨韩国侨民的安全对策。韩国政府甚至提醒在美的韩国侨胞保持警惕。
一些韩裔家长纷纷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给在大学读书的儿女,进行安抚。据说,一些原本居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韩国人因为害怕而准备搬到其他州生活。
17日,韩国外交通商部就此事件向美国表达了慰问和歉意,并且希望事件不要激起族群间的对立或加深民族关系的紧张感。
韩国总统卢武铉也在17日通过发言人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表示难以置信,除对亡者及家属表达哀悼外,也希望伤者能早日康复。
“我担心针对亚裔的报复”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纽约大学华裔学生小陈说,他并不认为凶手是韩裔就跟中国人无关。实际上多数美国人根本分不清华裔与韩裔的区别。他就听见一个美国人说:“韩国是哪里啊?是中国的一部分吧?”
同样来自中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杜小姐完全不这么看。无论是开始一些申请赴美者对于签证被拒的忧虑、在美华人对于歧视的忧虑,还是后来对于同为亚洲人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担心,在她看来,都有些:糊涂、荒唐。“这就是一个个体的案例而已。”她也认为,“如果外国留学生自我生活封闭,那么对于外来的影响肯定就要脆弱一些。”如果心理脆弱,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打击和影响。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美籍教师JohnNoonan曾在弗吉尼亚生活,他的感受支持了小陈的观点:“这仅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个人行动。我不认为事情和他所代表的种族有关。我真正担心的是,这场悲剧后,在美国会出现针对亚裔或者看起来像亚洲人的报复性袭击。在佛罗里达州,当地人对外来的人一无所知,他们分辨不清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9·11’之后,这里发生了针对阿拉伯人和阿拉伯美国人的攻击。”“通常发生了这样恐怖的事件后,一些无知的人,会寻求目标来复仇,也会发生报复行为。我祈祷这样的攻击不要发生。”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此血案给中国人、华裔的国际形象带来了挑战,而他们在此事件中的表现也有值得思考和琢磨之处。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枪杀案发生之后,许多华裔、韩裔家长对赵承熙严重的心理问题感到震惊,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赵承熙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他的暴行应该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人在网络上发表意见说,校园枪击案给华裔们敲响了警钟。
华裔张太太的儿子在美国大学读书,她表示,许多亚裔移民到美国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在美国的打拼上,根本就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而这些亚裔孩子身为少数族裔,在学校经常受到比他们有钱、比他们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的欺负,不懂得如何自保。张太太觉得,美国学校的老师跟中国老师不一样,不会去管孩子上课以外的行为,加上家长的忽略,有的孩子就变得自闭,整天在家里玩电子游戏,看暴力影片和卡通片。长此以往,暴力、偏执、对抗性的性格和行为也就容易慢慢滋生。有些家长不知孩子心理有问题,也不懂如何处理,对孩子除了纵容,就是暴打一顿,往往把孩子越逼越远。
而华裔少年的父母们,在留学美国2年半的李小姐看来,也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她用自己编的顺口溜形容很多华人家庭的典型状态:“男的做IT,女的做会计;下班toyata(丰田汽车),晚上中文电视连续剧;周末去买菜,回家就打牌。”
而成年后来到美国的留学生中,也不乏缺乏社交的学生。据在美国留学的杜小姐介绍,尤其是一些理科生,埋头于实验、课程、论文、电脑,很少与外界打交道。
“美国文化病”
美国心理学家们也借机纷纷批评美国传媒充斥暴力倾向,认为媒体暴力是造成枪杀案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
在美国,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随着电视、电脑及影视录像带的普及,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凶杀打斗画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使青少年从小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因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极易不顾后果地简单模仿。
一个孩子在网络上这么写道:“我这么说可能有些疯狂,但是我确实崇拜那些校园杀手,他们干的一切太令人兴奋了,简直无与伦比!”网络上一直有许多类似的留言。
美国阿肯色州州长赫卡比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暴力文化使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发泄愤怒的方法便是举枪射杀。影视片上的谋杀情节比比皆是,儿童们耳濡目染,凶杀事件就会源源不断。这不是个别学生、个别学校和个别州的问题,而是一种“美国文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