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孩子渐渐长大,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家长时常疑惑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新移民家长来到海外后,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要指导孩子更觉得困难,甚至有时都无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心思。很多有关孩子和家长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司空见惯,细究起来却具有典型教育意义,或许会给家长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比如,在有代表性的教育孩子和亲子交流例子中,我们往往不可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优秀”或“差劲”之类的单一标准去评论当事人,因为这些孩子和成人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都具有多面性的经历,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我们应通过他们的故事找出值得学习的经验,或者应该借鉴的教训。
国内国外:学校里都是好学生
小林是我朋友的儿子。他的父母是我在中国上大学时的同学,后来都留在母校工作,孩子也一直在该重点大学的附小、附中读书,从小受到很好教育。数年前,小林的父亲获得到美国一所顶尖大学任访问学者的机会,因而有机会协同妻、子一起到了美国。
当然,小林和许多刚到美国的孩子一样,不管原先在国内学习多么优秀,要想适应美国学校的学习,都要付出很大代价闯过语言和文化差异关。
为此,小林进了一家有中英双语计划的初中,几个月后,他升入了高中。高中没有特定的双语辅导,在环境逼迫下,聪明的孩子还是可以尽快赶上课程的。当然在此期间,小林的父亲为辅导儿子学习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并不是所有刚来美国的中国家长都能做到这点的,因为有些家长或者自己也无法胜任英语或科学的挑战,或者没有这份时间。
不久,依靠学校、家长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小林逐渐适应了美国的学校,除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之外,还展现了艺术天份。他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在中国时就学习弹吉他而且长进非常之快。乃至国内的启蒙老师都认为无法胜任继续指导他了,因为吉他是国外传入的西方乐器,虽然现代中国已很流行吉他弹唱或伴奏,但尚找不出真正出色的古典吉他演奏家。而小林学的就是弹奏经典吉他曲。父母此次带他来美国的目的之一,也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希望孩子能得到高手指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果然,获得美国吉他老师指导后,小林的技艺果然突飞猛进,到美国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在新英格兰地区学生古典吉他比赛中获得了中学组第一名。在高中他是校乐队的主力,不仅会弹奏多种乐器,还会作曲,很受师生们欢迎。
就这样,来美国不到两年,小林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学校里的好学生,音乐造诣获得栽培和展示,在学校也交了朋友。父母为孩子的成绩感到自豪,觉得带孩子来美国真是明智之举,却没有预料到孩子心中还会有什么苦恼和不满。
然而,正当小林闯过了过渡期的困难,开始适应和喜欢美国的生活和学习之时,父母却决定移民加拿大。对于许多华人留学生学者和新移民来说,迁移流转是不得已的谋生之举。但在家长们为了自己也是孩子的前途来安排一切时,却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想法。
美国学校: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一天下午,小林就读学校的护士打电话找到小林的父亲,请他赶快去学校。父亲以为孩子得了急病。到学校后,护士解释说,孩子生理上没毛病,只是精神上出了点问题。这更把父亲吓了一跳,要是孩子得了“精神病”,不是比身体上闹点毛病还要命吗?
这天上午小林原本与一位老师有约,但他没有到场,老师找到他时,发现那个大男孩正在掉眼泪。问起缘由,孩子说因为家里很快就要搬到加拿大去,他心里舍不得离开这里,所以最近一直情绪不好,晚上睡不着觉,连与老师的会见都忘记了。
好在受过心理学教育的美国老师,马上意识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所以通知了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和护士。辅导员与小林谈过后,发现问题还不很简单,便打电话请来一位专业心理医生。
急急赶来的父亲走进学校时,儿子正在和那位心理医生单独谈话。医生将自己的名片给了孩子,告诉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打电话来聊天,而且无需通报给家长,还警告家长不要追问孩子与医生讲过什么。学校护士也带着命令语气对家长说,在搬家去加拿大之前,一定要带孩子去作身体全面检查和心理诊治。还建议对这样的少年,最好找位较年轻的男性心理医生。
日后,当小林的父母与我讲起此事时,我感到很受震动。此事应该为许多华人家长敲响警钟。在我们看来,小林当时并没有什么严重问题,仍然是个很正常的孩子,也就忽视了他心理上的需要。而美国的教师和医护人员遇到此类情况却如临大敌,严肃认真地来处理,如果家长不照其指示为孩子治疗,人家能告你忽视或虐待罪。
说起来,美国的专业教育及医护人员并非小题大做,正是许多真实事例告诉他们对此类情况必需及早防治。但中国家长则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智商),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感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