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胡亚东:我早年的留学生活“那时的感情里有一种特别的东西!你的采访,引起我不同的感触,美极了!非常好!”在建党8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著名化学家、老党员、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所长胡亚东就当初留学之旅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1951年8月去苏联读研时,胡亚东2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青春时节。他已经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两年,并在轻工部工作两年,此时中国科学院还没有成立。
“中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要把经过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的家园建设好。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恢复经济,刚刚建国就马上送留学生出国,当时的最高领导对自然科学技术很重视。”胡亚东感觉出去留学的人90%以上都是学理工科。
当时各单位推荐人选,这些人中有的已毕业多年,也有的没上过大学。大家在燕京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复习准备,然后考试,考试很正规。
在胡亚东的印象中,考取第一批去苏留学的大概有300多人,其中高级干部有10多位。“非常兴奋!过去留学多是去英国、美国,现在是去苏联老大哥那儿,对苏联崇拜得不得了!”
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去不了,留学生大多是去苏联,另外还有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
坐火车从北京到莫斯科,一共走了13天,在国内就走了3天,因为有的地方发洪水,中途要改路。到达满洲里后,换乘不同轨道宽度的苏联火车。“觉得苏联火车真棒,又宽敞,装备又不错,我们是四个人一屋!”由于当时西伯利亚的路基非常不好,火车开得很慢,“一出国就变成牛车”!在苏联走了10天,在火车上很无聊,大家就开始学俄文,当时很多人连俄文字母都不认识。
到达莫斯科后,苏联大使馆用大公共汽车把大家接到莫洛托夫工学院,然后分赴各校。胡亚东到位于列宁格勒的苏维埃化工学院学习高分子化学,与他一起在这个学校攻读化学研究生学位的有3人。
在莫斯科,汽车如流的景象让他们感到非常新鲜,北京那时还没有多少车。经过二战的苏联已建设恢复得相当不错,能吃得非常饱,供应很丰富。与此相反,从东欧,比如捷克、匈牙利等国来的一些留学生就不是这么幸运了,他们几乎每个冬天都要为回国而采购,上十斤地购买肥咸肉、黄油、鱼干等带回去。
当时中国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一样。胡亚东他们开始读研究生的头几个月,每月都按900卢布发生活补贴,当时大学生是500卢布,中国大使馆暗示大家要节约一些,于是申请少要钱,研究生改为700卢布,大学生的没变。消息传出,东欧使馆也都商量着同样减了,中国的研究生们基本都平静地接受了,而到苏联留学的其他国家的研究生不干,“很有趣!”
中国留学生大都比较节约,对胡亚东来说,300卢布就够吃饭了,东西很便宜,那时也不需要花什么钱。当时,他用头两月省出的800卢布,买了个当时在苏联算比较贵的照相机。
苏联学生有钱的人少,没钱的人多,主要靠奖学金。苏联人爱玩,很多人半个月就把一个月的钱花光了,有些人就等在食堂门口找中国留学生借钱吃饭。
中国留学生的装备很好。一人发了两套西服、两套中山装(都是纯毛料,当时没有化纤),还有几件衬衫、两双皮鞋、一双球鞋、一个大皮箱,第一批研究生还特别发了一件让一些苏联人都羡慕的狐狸皮大衣。
此时是中苏友好最高潮时期,苏联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视做贵宾。留学生们的住宿条件也都比较好,虽然各个学校有所不同。有的学校是一人一间,还有席梦思床,胡亚东所在的苏维埃化工学院是三人或两人一间,与苏联同学住在一起。宿舍的被褥床单等10天就给换洗一次,地板20天就给打蜡一次。
大学生们先要学一年俄文;研究生们一边学俄文,一边开始做研究。因为他们一般都会英文,可以查找英文文献,不存在多少语言障碍,很快就上手了。当时没有任何别的干扰,除了宿舍,留学生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图书馆或实验室,有时候去听听音乐会。出于中苏友好,嗓音条件比较好的胡亚东头一两年到大剧院、俱乐部等处进行了不少演出:做男高音领唱、独唱或诗朗诵。
第一批到苏联的中国留学生学习都很努力,有很多在班级里数一数二。一到考试,其他国家的同学大都喜欢坐在中国留学生的旁边!
论文和试验做得都比较顺利,1955年6月、7月答辩,一个月后就回国,那时是恨不得赶紧回来。胡亚东刚刚看了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看到钱学森等突破种种阻力赶回来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胡亚东完全能够理解。当他在苏联学习四年、在1955年回国时,也有同样的迫切心情、献身热情。当时限于条件,除了个别高干子弟或是有特殊情况,大家中途都没有回过国,一直呆了四年,有的人甚至呆了五六年。
1955年8月回国,中国已经恢复得很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胡亚东的心情非常好,感觉一切都充满希望。
胡亚东没有回到原来所在的轻工部,而被分到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因在几十年后的90年代才揭晓。 已经退休的胡亚东作为老科学家协会理事长,碰到50年代初人事局的一位处长,这位处长告诉他,第一批留学苏联归来的留学生的名单都在教育部,各部委根据自己需要去挑人,当时负责中国科学院人事工作的钱三强从中挑了三四位,就包括胡亚东在内。这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留学美国回来的有七八位,留苏回来的包括胡亚东有两位。
留学苏联后来产生“留苏预备部”,就是派出苏联之前,先培训俄文,但到1956年,“留苏预备部”已不存在,因为大家都在学俄文,用不着培训了。那时的老科学家包括曾昭抡都在学俄文,而且学得很快,大家都有一种精神力量。
去苏联留学第一年有300多人,第二年便有1000人,后来就多了。到苏联留学虽然有正规考试,但也有根红苗正的人,包括一些干部子弟不用考试。
今天回过头来看,胡亚东表示,1951年,刚刚建国,马上派出大批人出去学习,这样的举措相当不错,影响很大。留学到国外,看到了我们以外的东西,见识更广。我国的近代科学技术在近三百年以来都比较落后,出国留学,能与国外水平接轨,也是赶上国际水平的一种手段。当时国家领导人专门接见了第一批留苏学生,很隆重!
最早在1956年开始的12年科学发展规划,胡亚东也参加了。当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到会,陈云、彭真这些主要人物都在。做规划时,周恩来几次亲临关怀,并由陈毅,后来是聂荣臻坐镇。“那时从国家层面来看,很着急,希望能快出人才,做出我们的科学规划,赶紧赶上去。”
“而且那时整个社会风尚、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为民族、为国家建设考虑得多一些,为自己考虑很少,一心想学点好的东西回来报效祖国!现在缺乏那种浓浓的情怀。”胡亚东很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