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大学之所以卓而不凡,不仅因为这些大学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使它们成名的一致性,还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根据一个泛泛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排名,甚至这种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无意义。
人们总是容易把研究的某些领域看成是有用的,这种看法总是要求我们能及时找到将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办法。对此我没有任何疑议。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学术性的追求,因为这是文化的基础。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管理等方面构成了文化的主要方面。
我想从大学排名现象开始今天的演讲。尽管对这些排名并不太赞成,但坦率地说,当看到剑桥大学在大多数排名表中位次都还不错时,我还是忍不住高兴。
对大学进行排名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英国,对大学进行排名现在也同样广泛。英国大学排名是以大学的研究、教学、与产业的结合以及学生录取等情况作为依据的。学生录取情况又有众多不同的衡量标准,譬如英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公立学校学生与私立学校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本民族学生以及男生女生等生源录取比例。英国有专门的机构来收集高等教育的信息数据。我并不认为没有必要收集这些数据,但是当想到一个人仅仅凭借一张数据列表就对一所大学作出判断,那显然是错误的。
当前世界各大学的相对排名都是依据许多组数据而作出的。上海交通大学在2003年刊发了大学的世界排名表,而英国的首个大学世界排名表是由英国高教系统的头号报纸《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在2004年发表的。两份排名表使用的标准却大不一样。
我对这些排名表深感不安有两个原因。首先,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排名表采用的标准,只是依据学术机构许多杰出因素中非常狭隘的方面。其次,轻易地为全球如此众多的著名大学进行排名显然难以服人。经验告诉我们,大学之所以卓而不凡,不仅因为这些大学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使它们成名的一致性,还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根据一个泛泛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排名,甚至这种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无意义。
这些想法是我看到首份大学世界排名表时的第一反应。它促使我思考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大学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到底意味着什么?以中国、英国和美国为例,这些国家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世界著名大学。我认为,对学问的广泛尊重这样一个普遍传统使这三个国家可以在此相提并论,但是具体到每个国家,大学发展的途径却各有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这些著名的现代大学在哪些方面具有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又各个有别?我随后将证明,尽管这些大学在成长经历、精神传统、规模大小、文化模式和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在主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根本的需要上也具有相似性。
第三个问题是,这些大学如何走向未来?在我们共同面对的诸多挑战中,最利害攸关的是,一流大学应该慎重选择如何使自己成为世界共有和共享的大学。尽管致力于国际化是大学多年的热点话题,但是我依然认为,所有的大学都要在深刻理解全球化意义的基础上,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影响的民族性大学。
一、大学的创立:历史简述
不同的传统强烈体现的是对于学问本身及其对社会贡献的尊重和渴望。
历史往往有足够的说服力。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最真实。从汉代石刻经典到当今印刷书刊大规模生产的两千多年里,中国的书写文本为其学术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六百年后英国人才慢慢掌握。两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书写体,考试就成为国家选贤任能的手段。八百年之后,中国的唐朝就已经建立了著名的科举制度。到了宋代,为保证公平性,国家建立了考试的匿名制度。而剑桥大学一直到二十年前才认可这项制度。
科举考试不仅为中国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创立了中国的学术传统,而且管理着一个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当时人们求学、研究和考试主要通过官学和私塾来进行,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效力朝廷,这和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学大相径庭。
与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形成明显对照的是,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大学的历史仅仅始于二十世纪。不仅如此,中国大学的成长一直经历着各种动荡变迁。直至最近,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样,中国大学的力量也正在日益增强。
以上是对中国大学的粗略观察。比较而言,英国的情况判然有别。英国大学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仅为英国国家历史的一半。英国的学术植根于深厚的基督教僧侣传统,随着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牛津和剑桥这两所最古老的大学的建立而获得新生。
尽管受宗教利益支配,但是这些新生的学府也广泛开设了世俗(普通)课程,为教会和政府培养人才。它们教授拉丁文、希腊文、修辞与逻辑、数学等课程。这些学府建立了很多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争论之中。
比如,当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欲借助与王后解除婚约来强化王权、建立凌驾于教会之上的君主制度时,他不仅重组了剑桥大学,而且任命牧师学者从事相应的研究来支持自己。其中一个名叫马修帕克的牧师,竟然收集了250份古代和中世纪的手稿来为王室的政策正名,并以此支持国王和妻子离婚!这些手稿至今还保存在剑桥大学。
尽管我在提到这些历史细节时带有一点调侃意味,但是,这些细节有助于提醒我们,大学和社会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联系不断深化丰富。不过,我的故事强化了大学在英国社会中的显著功能,那就是对知识的积累、守护、传播和运用。它在直观上使我们习惯于流行把大学理解为一个建构学识并将其转用于地区事务、国家事务和世界性事务的地方。然而,今天看来,剑桥大学在许多方面都大为不同了。不过,我们与外部的联系完全可以视为是与社会互动的悠久历史的现代翻版:如今,我们和劳斯莱斯合作设计出了无声的喷气式发动机;正如历史上,我们曾经和王室合作实现了国王的离婚!
最后,我把话题转向三大历史国家中最为年轻的美国。
早在十七世纪中叶,美洲新大陆就有了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随后,1701年,耶鲁大学成立。当代美国常青藤大学联盟中的其它大学也在同一个世纪相继建立。正如它们的前辈牛津、剑桥一样,这些大学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传统;他们也是通过增加新课以满足职业和贸易发展需求的方式来拓宽教学课程体系。发展到今天,这一科研教学体系已经涵括了为我们所熟知的、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各种课程。
如今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举世瞩目,反映了它们杰出的品质。但是这些不应该使我们忽略对美国高等教育更为深广的历史回顾和现代展望:美国的大学,其历史比中国晚得多,比英国也晚几百年;它们得到中央和各州政府的鼎力支持和校友们的热情捐赠。这种回顾和展望说明美国的大学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年轻的差异性,超越了英国,或者也可以说超越了中国。
这些观察告诉我的是,历史确实是不可忽视的。
三种不同的传统强烈体现的是对于学问本身及其对社会贡献的尊重和渴望。共同之处在于,我们都从绵延的学术传统中深深受益。然而,除了这个简单的共同性之外,现代大学在中国、英国和美国的发展道路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任何一种描述高等教育发展的通用理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