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2004年,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赢得了6000万瑞典克郎的奖金,价值820万美元。但是,对于获奖者和他们所在的机构而言,这些奖项的间接价值或许还要大,因为这巨大地推动了他们的公共关系、资金募集和人才招聘。“对一所大学或公司来说,这对它们的声望和在市场上的吸引力有着重大意义,”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博物馆馆长斯万特•林奎斯特(Svante Linqvist)说。诺贝尔博物馆提供有关该奖项的官方信息。“所有重要大学的网站上都有一个栏目是关于诺贝尔奖的。”
按照先例,至少将有50家机构享受2004年度获奖的荣耀。一般来说,一位自然科学或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前,可能曾在至少5所大学或公司就学或任职,而每所大学或公司都可能“宣称”自己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就好比在中世纪时期,人人都称得到了真正的十字架碎片,”林奎斯特教授说。
英国剑桥大学宣称出自于该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任何其它机构都要多。它的网站上列出80名曾获诺贝尔奖的“大学成员”,从1904年的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到2002年的约翰•萨尔斯顿(John Sulston)和西德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但是,一些机构指责剑桥夸大了数字,称一些人虽与剑桥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和他们的获奖工作没多大关系,但剑桥也把他们算在内了。
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指出:“‘声称’与获奖者有关的做法可能存在争议。”该校表示,斯坦福有“17位仍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但它略有些自负地补充说,该校“没有把那些不任教的获奖者算在自己头上,哪怕他们与斯坦福有着重要关联”。
在获奖的人中,大学研究者要远远多于公司实验室里的人员,但几家以科学为本的企业拥有相当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IBM就有五位。“他们带来的声誉有助于影响我们的客户、我们的招聘和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IBM研究部的比尔•奥利里(Bill O’Leary)说,“他们确实为我们的事业增添了光彩。”
200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保罗•纳斯(Paul Nurse)爵士说:“在提高机构的科学声誉方面,诺贝尔奖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助于招募和留住优秀科学家。”纳斯先生获奖时担任英国癌症研究会的负责人,去年移居纽约,担任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校长。
“诺贝尔奖在吸引富裕人士捐款、为特定研究提供资金方面,也会十分重要。”
当然,这种荣誉能够改变获奖者自己的生活。保罗爵士表示,如果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管他的科学成就有多么辉煌,他也得不到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聘约,这所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他表示,诺贝尔奖对美国人的影响似乎比对英国人大。
同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里•克洛托(Harry Kroto)爵士也即将离开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前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任职,那里的研究经费要充裕得多。他表示,在为他编制教育性科学程序的Vega Science Trust项目吸引资金时,他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份格外有用。
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会遭遇一些障碍,例如去美国旅行的限制。俄罗斯的若尔斯•阿尔费罗夫(Zhores Alferov)是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本来计划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进行系列讲学,但未能成行,因为美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处理其签证申请不当。当一名多疑的领事馆官员开始盘问阿尔费罗夫教授的研究情况时,这位物理学家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