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留学的低龄化倾向
俞:小平你好。
徐:我们已经谈了很多话题了,观众都
对你比较熟悉了,你依然穿着一身潇洒而男性化的牛仔服,是不是刚刚从教室里出来?
俞:是的,差不多,我刚从学校的办公室里出来。
徐:你在课堂里有没有看到小孩子在学英语?
俞:有,现在新东方小孩学英语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新东方本身有少儿英语部,很多孩子在那里是为了练习听、说、读、写。但是现在,在新东方的托福教室里面你也会看到一些初中学生。
徐:最小的几岁?
俞:最小的大概十二三岁,有一个父亲非常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儿子在十二岁的时候托福考了620分。
徐:是吗,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就是留学的低龄化倾向。
俞:这个现象在中国现在是越来越严重,尽管我发现父母们已经开始变得冷静下来了。最近,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对于“留学垃圾”问题开始讨论以后,许多父母开始更加谨慎小心地对待孩子选择出国的问题,但是从中国留学生整体来看,低龄化的倾向依然非常地严重。很多父母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想把孩子送出去,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高中的时候或者高中毕业以后要把孩子送出去。其实有很多孩子本可以参加中国的高考,可以获得高考的成功并能够进入中国的大学读书,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一些父母鼓励孩子出国留学。
徐:低龄化倾向根据你刚才说的,初中、高中以及高中后立刻出国读本科都可以统称为“低龄化”,当然越低龄似乎问题就越严重、集中。你刚才讲到一个问题,我忍不住要问一下,实际上你和我,我们都是中国大学的产物,也活得挺好,那么你对低龄化倾向有什么评论和分析,建议或者忠告?
俞:这个实际上你刚才已经提到了,越低龄越糟糕这种倾向可能是会出现的。理由非常明显,就是说,除非父母中有一方能够跟着孩子一起出去读书,否则在孩子本身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确定,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本身非常模糊、缺乏理解的情况下,把孩子放到国外学习,一般来说容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产生对文化价值判断的混乱,对自己人生价值确定方面的混乱,导致很多出去读书的初、高中学生出现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讲到的不再认真地学习有用的东西,反而把西方社会表面的一些东西给学来了。
徐:但是你刚才讲到一个限定性的条件,假设父母跟着出去,还是可以的。
俞:对,父母跟出去可以,因为父母凭着自己的阅历能够知道,什么东西对孩子的未来是有好处的,什么东西对孩子的未来可能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比如像咱们这样的父母进入西方社会就能够明显地分辨出来,西方社会中哪些东西对孩子有好处,哪些东西对孩子是有负面影响的。中国文化中哪些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哪些东西是应该让孩子能够引起警惕的,我们有这样的分辨能力。因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做父母的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够往健康的方面成长,这样就会把良好的东西向孩子们灌输,把糟粕的东西给摒弃掉。
徐:谢谢,但是不幸的是能够跟父母一起出去读书的话,严格来说就不叫留学了,那实际上是移居,更多的人出去实际上是离开了父母。
俞:年纪很小就离开父母留学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可行,比如说当时宋氏三姐妹,就是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出去读书了,但是她们当时进入的是国外非常高档的寄宿制的教会学校,这种学校有着非常严格的对孩子的监管,有完备的教育制度和培训体系。在这样的寄宿制的教会学校中间,孩子受到的教育是完整的、一体化的,他们有像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监护人,其实当初像宋氏三姐妹出去留学的时候,是直接指派了某个人作为这些孩子们的监护人,对他们的成长负责任的。可是现在不少父母都把孩子送去一般的学校,走读性的学校,甚至是语言学校,以至于孩子从学校门一出来的时候就没有人管了,就成了社会上一种散漫人群的一员。
徐:好,对于留学低龄化现象,实际上你又加了另外一个限制性条件,就是说低龄是可以去的,但是这个学校必须是那种有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好学校。
俞: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它对孩子的成长是负责任的学校,但是现在由于西方不少国家对中国采取教育产业政策,实际上对中国的孩子也带有某种不负责任的观念,反正只要你交钱了,到我这个学校来,我把我规定的课程给你上完。这样的话,像一些出去读语言学校的高中生等等,实际上是很难达到进入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国家优等大学的那种成绩的,最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失落的群体。
徐:所以说低龄化倾向是有很多问题,但是你刚才还没有提到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低龄化的孩子,在十几岁的阶段,在十几岁的早期,他甚至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就这样送出去,在这个发育的过程中,你想想,对他们的身心成长肯定没有好处。
俞:对他实际上带有某种摧残性。
徐:刚才讲的对于早期的孩子身心没有好处,那么如果18岁了呢,可不可以送出去呢?这个年龄好像是发育已经完成了,但是15岁到25岁之间是人形成世界观、情感、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我历来警告向我咨询的家长们,你送孩子出去我也没有办法,但是这个18岁的孩子出去了,他整个的道德、价值观念、他的信仰都没有建立起来,出去以后又失去了父母的监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俞:你刚才说的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出去留学的人。其实中国的孩子很多在高中毕业的时候,18岁的时候已经能够比较成熟地看待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很多孩子已经养成了比较好学的习惯,所以我的一些朋友的孩子18岁就到了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学校读书。他们在那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由于这样的大学本身的教育体系比较严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的目标很明确。
如何使低龄出国热潮降温
徐:这种例子从低龄者到高龄者都有。好学校、有着严格监管制度的学校,比如说你到英国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那种技术学校去,说实话就是小学生出去让人也很放心。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集中精力谈一下留学比较早的那些学生,有没有什
么办法来帮助这些人,或者有没有什么另外的取代的方法来使得这些人低龄化留学的盲动或者热潮稍稍降降温。
俞:第一点是父母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说虽然比较呆板,或者说比较固定化。
徐:严格。
俞:但是它对于孩子的一贯性成长来说,其实不能算有太大的坏处,比如说像咱们这些人都是从中国小学一直上到中国大学毕业,那么到国外去以后,上研究生,依然能够适应西方的教育状态,能够接受它的文化,并且有很强大的分辨能力,所以能把好的东西带回来,所以你也可以在中国大学毕业以后再到美国留学、工作。其实父母们在考虑把孩子从初中、高中就送出去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个孩子是不是确确实实有学习能力,而不是把他送出去玩。第二点就是对孩子本身的学习能力要做一个明确的分析,对孩子的前途要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如果你把孩子送到非常优秀的学校,初中也好,高中也好,大学也好,那么你可以比较放心,因为如果你知道孩子本身喜欢学习,而那个学校对孩子又比较严格的话,那么实际上就是说,他的前途基本上是有一定保障的。第三点,如果你在国内发现你的孩子成绩跟不上,或者国内不太好管,所以你认为送到国外去以后就会比较轻松,那么这样的想法必然是一种错误。
徐:这样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如说是为了家长逃避责任。
俞:对,为了逃避责任。
家长的责任
徐: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家长给我写信说,他的儿子面临初中毕业,到底是上普通的高中还是国外的高中,还是读一个叫做IB Program,就是国际高中毕业文凭。我回答说国际毕业文凭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假如你决定一定要让儿子毕业以后上大学的话。
因为这个项目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教育的一个动向,也就是说把初中毕业以后出去读高中这么一个追求,从国外引到了国内,把脱离父母出去,变成了在父母身边学习。
俞:这里面我讲一个前提条件,孩子在从10岁开始一直到18岁这段年龄中,父母既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价值观、性格等等是处于波动状态的,处在青春发育期,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教育极其重要。所以在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很少有父母把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送出去让他长到18岁,非常地少。他也是让孩子待在身边,但是给孩子足够的训练,让他们培养独立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你的例子,因为你有两个孩子在国外读书,而且从小接受了非常完善的西方教育,但是据我所知你最近有一个计划,是要让孩子回到中国来读书,那么你出于什么考虑呢?
徐:这也涉及留学低龄化。我一定要让他们回国,原因很简单,我希望他们做一个中国人,虽然这两个小家伙生在海外,现在中文讲得非常流利,但不会写中文,更不会读中文。我把自己的书拿回家,说儿子看看这是爸爸写的书,他说这是谁写的,我说这是我,徐小平,他看来看去“小……小……小”,他只认识这个字,儿子已经13岁了,我在13岁的时候,已经看《三国》《水浒》了,我不能不让我的儿子学会欣赏中国伟大优美的文化。
俞:这是所有像你这一代留学生,或者包括一些移民家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徐:一个困惑。
俞:就是这个家庭本身已经进入了西方社会生活,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问题就出现了:孩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越来越低,或者越来越少。
徐:所以第一,我一定要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第二,更深一步,我不想让他们做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西方人,我要让他们做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中国人,简单地说,就是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在中国完成他的基础教育。尽管他一定要把英文学得特别好,尽管他在某个阶段一定要出国,读个两三年书,所以我让他们回来。
俞:其实像你的孩子,已经长到十几岁了,对于西方文化已经有一种直觉的感受,所以他们到中国来学习几年也不会忘记他们从小在西方受到的文化熏陶,他们依然可以带回来。不过我估计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你希望加强跟他们之间的沟通关系。那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向你的儿子灌输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实际上你的儿子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徐:然而幸运的是我比较懂得青少年心理,我懂得巧妙地跟他们沟通,这个可能就说这么多,当然因为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讲。这个恰恰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在海外时间长了,我想让他们回来接受中国的教育,成为一个中国人,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机会并不那么多,因为他在这个年龄插到中国的班上已经进不去了。
俞:他的中文跟不上的。
徐:可是我又绝不愿意让他们在中国上一个完全洋人办的学校,所以我的一个梦想就是要让他们上一个中国人办的、用西方语言授课的,中西结合的学校,因为这是时代需求,我们都希望有这样的教育。所以说这样的东西我理解,新东方好像作了一些尝试,现在到了哪一步了?
俞:其实你刚才提到的一个命题直接涉及到了如何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这样一个命题,是非常深刻的。比如说很多留学生之所以不愿意从国外回来,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在那儿,他们的孩子在接受西方的教育,而回中国以后又接不上中国的教育,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断层。
低龄留学回国后的障碍
徐:这种顾虑应该说是留学生回国的最后一道障碍。
俞:其实我碰到很多朋友都在跟我说,你能不能办这样一所学校,我的孩子既能在这儿学到中国的文化精华和语言,同时他还能为以后再到美国去读优秀的大学作好充分的准备,毫无
疑问,他们就是想让我们把西方的也就是英语和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能够同时引进这个学校作这样的尝试。
徐:我们在作这样的尝试。
俞:实际上,除了新东方,别的机构也在作这样的尝试。新东方从前年开始一直考虑要办这样一所中小学,现在这个中小学实际上已经成立了,在江苏省扬州,有着400多亩地,30多栋楼的一个优美的校园区。我们的理想非常简单,第一是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其实有非常优秀的地方,所以绝对不能排斥它,你不能办一所只有老外在那儿教英文和教西方课程的学校。第二就是在最有接受能力的时候,来接受另外一种语言的训练,其实难度就会比较小。比如说我们两个都能讲家乡话,讲得很流利,同时我们小时候也能讲普通话,讲得也不错,实际上地方话和普通话是两种语言的教育。后来我专门跟学生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讲英语要不就不太好,要不一开口就讲得很好,其实一定因为他从小就学到了两三种语言。现在中国小孩从小就开始学普通话,如果把英语引进去作为另外一种语言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双语教学。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中学潜移默化的十年过程中,孩子的英语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同时由于在这个语言教学中,引进了西方的比较先进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甚至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再跟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两者比较容易融合的效果。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我希望他既能够参加中国的高考,能够考过去,同时,还能非常轻松地到国外的大学留学读书,继续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我认为一个人的接纳能力是无限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从小有这样一套教育体系,那么孩子其实非常轻松就能得到这两种东西的融合教育。
徐:事实上,假如这样的学校真的能够按照计划办下去的话,上这个学的人实际上就解决了留学低龄化的问题。
俞:一个是解决了低龄化的问题,另外孩子的前途也更加有保障,因为他的中国文化水平和英语水平都会比较高;第三呢,又能解决像你这样的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困难。孩子到底送到哪里去,哪儿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最安全,就去哪儿。所以我希望中国这样的学校能够办得多一点,也希望像新东方这样的尝试能够成功。
徐:对,事实上前几天我遇到一个主管教育的领导,我跟他说过这个问题,我说许多朋友去新东方,这些回国的留学生都可以组成一个班,就是缺一个能在中国跟西方教育接上去的学校,又要符合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他当时听了以后很震惊。我说这个学校不要什么空调,不要什么贵族式的东西,就是北京城区的一个普通学校改造改造,把软件引进去就可以了。
俞:实际上当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父母也都感到很震惊。很多父母看到咱们找那么大的校园,这儿的学费可能都会一年四五万元人民币,后来我跟他们说我们这儿的学费只是一年一万多元人民币的时候,他们感到很吃惊。所以我就给他们解释我的理念,新东方的理念,就是说,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贵族,我们是要把孩子们培养出来,既懂中国文化,又懂西方文化,既懂中国语言,又懂西方语言,同时还要达到具有独立能力、劳动能力、表达能力和思想能力的这样一种状态。
徐:整个中国的近代史,都是跟西方文明吸纳结合,同时又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发展的历史,走到今天我想扬州分校又是这样一个历史的延续。
俞: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延续和一种创新。
徐:我希望这个学校能够办好,能够解决,或者至少部分解决留学生低龄化的问题。我虽然也是新东方的领导之一,但是实际上因为部门太大了,不十分了解这个情况,对于扬州分校目前进行的这么一种理念和这么一个系统我还是感到兴奋,可见中国的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的有关人士正在努力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创造一个完美的教育乐园。
俞:这里面我还是要讲一个例子,现在在中国反复强调素质教育,有一次我看了一张报纸登的中国有一个女孩素质教育得了第一名,是因为她擀面条擀得非常快,做面条做得非常好吃。这个当然很好,因为表明我们已经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我更认为,孩子的素质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热爱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的一种教育,保持一种仁慈心理的教育。这里面我讲一个例子,中西教育依然是可以融合到一起的,比如说咱们在对孩子讲爱的时候,咱们反复强调一种空洞的概念,我来讲一个我女儿接受爱的教育的例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我女儿在国外的幼儿园的时候,春天,老师带着孩子们,每个孩子抓一条毛毛虫,完了拿到教室里养到一个杯子里。毛毛虫逐渐长大,之后结成茧,在里面成为蛹,过了几个礼拜以后,这个蛹破茧而出,最后出来的就是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都出来以后,老师让他们一人拿着一个养毛毛虫的玻璃杯,跑到操场上,面对蓝天白云,一起把盖子打开,几十只蝴蝶一起飞上天空,从此孩子们知道了毛毛虫蜕变的过程,同时学会了蜕变过程中一系列的单词,比如说毛毛虫、蛹等等。她是通过这么一个过程学会了很多单词,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一种爱的感觉。有一次我带女儿去散步的时候,我一不小心踩死了一条毛毛虫,我女儿就跟我急了,说爸爸你踩死了一条毛毛虫。我说不就是一条毛毛虫吗,爸爸小时候天天都踩毛毛虫。我女儿就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今天,她说,爸爸你踩死的不是一条毛毛虫,你踩死的是一只蝴蝶啊。这句话一直让我记到今天,从此我走路尽可能不踩地下的虫子,因为我知道它会完成一个生命蜕变的过程,变成一个大自然美好的景观。
徐: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
俞:这在中国在西方都可以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为什么中国老师有的时候想不起来呢?其实不是做不到,而是因为真的没想到。像这种东西如果引进到中国来的话,实际上可以跟中国的基础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