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进入2005年,不少教育专家预计明年的留学大潮又将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值得深思。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大军进进出出,“留学”的概念已经从80年代单纯的个人深造转变了很多,甚至被赋予了很多“个人投资”的含义。于是,留学市场出现的各种状况开始令各方始料不及,留学生的出身、年龄、经历、出国动机、留学性质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中国家长们腰包里那一笔笔巨额教育投资,正年复一年源源不断地向海外流失的时候,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感如巨锤击打般的阵阵撞击。
留学趋势平民化
“以前都是一些富裕的家庭让孩子出国留学,而近几年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出国占了大多数。”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时下的留学市场。
从130年前的“留美幼童”算起,中国留学浪潮几起几落,已经历经十代。留洋“镀金”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避免国内就业的巨大竞争和压力成为出国留学的首选。这也就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勒紧裤腰带也要毫不含糊地将孩子送出国门,因为在他们眼里,国外动辄排名都是世界前100位的大学比北大、清华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何况还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而为了不至于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孩子出国的年龄开始越来越小,以至于其出国以后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难以跟上,不得不挣扎在异国他乡。而这种挣扎的结果,是单纯的“镀金”,并没有改变孩子什么,却还得在回国后面对本土精英的强力挑战。当“留学生待业”现象已经不是新闻时,这也就意味着许多家庭的经济投入和精神期望化为泡影,“放长线钓大鱼”却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精神教育需加强
“出国之前,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其实,西方认为18岁之前是‘快乐学习’,他们的大学本科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和大一的课程,他们在硕士阶段进入的专业学习,只相当于我国的大二、大三的课程,所以英美等国大学的博士以上的高层研究比较出色。”有教育专家认为要在出国前就给孩子树立奋斗的目标,这种目标除了现实的,还应该有精神的。
西方教育是快乐学习,但很多中国学生却快乐不起来,而只能是挣扎,为什么?因为平民化的留学热潮似乎注定留学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多挣钱,以缓解出国时家庭的压力。而这种“目光短浅”的目的,不利于留学生融入海外优质教育的氛围之中。
这就需要在看中留学“镀金”的高贵外衣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上的修养。留学应该是一种精英教育,尽管其已经趋于平民化,但不该影响它在精神上的至高无上。只有这样,留学生才能心无杂念,也才能真正不至于成为“海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