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高考结束,毕业快乐!“
只是遗憾有的人再也听不到这句祝福。
就在昨天——高考首日早晨,河北平泉的一名高考生,从七楼一跃而下,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趁着母亲外出买早餐,他从七楼的露天阳台跳了下去。
1998年出生的他,今年不过20岁。
这种悲剧,就像一个魔咒,越是折磨,越在不断上演。
去年,辽宁朝阳一名21岁的复读生跳楼轻生,家长称是考前压力太大所致。
前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女孩赵某某,在参加高考第一门考试后,跳楼自杀。
再往前,2013年,一位四川崇州的女孩,在第二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割腕、喝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
考生走了,只留下父母无限的伤悲,和说不尽的唏嘘。
有太多太多十几岁的孩子,错把高考当成了人生唯一的舞台。
1
一考定不了终身
有人觉得唯有考上名校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有人甚至认为“考不上985就是人生的失败”。
我们探讨过名校对人的积极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
唯分数论的消极思维模式背后,是家庭和社会施加给考生们的强压暗示。
对普通家庭的考生来说,高考恰恰是成本最小改变最大的人生转折点;而在一些条件不好的考生眼里,更是如此。
学历不佳,工作求职容易被拒,加薪晋职有气无力。在“唯学历论”的社会里,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的第二张身份证。
没学历,好像寸步难行。
于是考生有这样的想法也就不奇怪:唯有在高考中出人头地,才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唯有在高考中一鸣惊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有梦想有追求自然是好,但对高考本身的过度执着,异变成单一虚无的偏执。
去年,安徽长丰县25岁的小坤,在复读六年后收到了一所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当父母帮他准备好衣物送其入校时,小坤却执意进行第七次复读。除了一本,他别无所求。
面对父母的劝慰,小坤回答:就算天王老子来劝,我也不会答应的。
把高考当成自己专注努力的道路,没啥大不了。敢于复读的人都勇气可嘉。
怕只怕,在高考这条路走不顺的时候,看不到其他可以继续活下去的方式,也没有开启新路的勇气。
一般社会规律下,个人主体性不该被抹杀。我们夸奖考上名校的人,也同样钦佩走出不一样道路的灵魂。
2
没有非上不可的大学
中国孩子从小听着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长大,知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向来深知坚持的重要性。。
不过,这种意志品质常常用错了地方。
费尽力气,结果也可能达不成愿景。
努力方向的对与错,取决于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天赋究竟是什么。
美国知名教育家 Ken Robinson 在他的演讲《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中提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运行下去,是因为人类的天赋具有多样性。
有人有做医生的潜质,有人有做厨师的潜质,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所以这个社会才会蓬勃发展。
“我不是说你不应该上大学,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
罗宾逊在演讲中举了一个颇为讽刺的例子:
一个学生将他当消防员的梦想告诉老师,却被批评“浪费青春”。
“你应该努力考一个好大学,然后到纽约去,成为一个金融白领。这才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梦想,”老师朝他泼冷水。
然而他最终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消防员。
一次交通事故中,他从碰撞变形的车里救出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他曾经的老师。
也许在获救的那一刻,他的老师也许在为这个学生当初没有成为一名金融白领而暗自庆幸吧。
不只是美国,中国也是如此。
应试教育中,“唯分数论”大行其道,考上好大学似乎成为了唯一的出路,考生和家长的眼界也变得越来越狭隘。
考上了大学,然后呢?人生就成功了吗?
高考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据麦可思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在12.5%左右。
换言之,有八分之一的学生在入学时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
辞海对“学习”一词的解释是:个体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也指变化的过程。
学习,从来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把高考当终点,此后人生也就失去许多意义。
3
人生要与自己和解
高考失利,或者一个不符合世俗“成功”定义的人生,为什么让人绝望和痛苦?
大概是在这个社会,你相信了世俗的评判标准,相信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才能完全等价.
这点让“失败”变得更加残忍:你没有价值,你只配过loser的人生。
前段时间刷屏的“堕落”天才付云皓,成为很多人眼中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
这个在十七和十八岁连续两年以满分的成绩获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奥数天才,却在此后从北大肄业,几经辗转未能考上清华博士,如今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一名普通的数学系助教。
一篇采访里说,如今堕入平凡生活轨迹的付云皓,正体会着“从赤道发射到北极”的苦楚与落寞。
他表现出的对现状的满意,被想当然地解读成失意后的强颜欢笑。“一个天才,注定是想要站在学术巅峰,甚至青史留名的。”
面对错误解读,付云皓在其后撰文,坦言他过得真的很好。
“从天才冠军到二本师范的老师,我心里没有落差。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脚踏实处,为社会真正贡献力量。”
他在文中承认,自己并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这并不影响他找到自己的价值。
他如今自称“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
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让无数为天才扼腕的人失望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的路不按常规走,就会受社会的审判:
天才不能安贫乐道,他的人生道路只能是人类成功的高地。
人到中年如果没有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他的人生就是失败典型。
我们看似拥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其实都深陷社会铺好的条条框框中,不赞同任何偏离轨道的尝试。
这个意义上,付云皓比大多数人要勇敢得多。
在一场TED演讲上,演员坦迪·牛顿探讨了“寻找自我”的意义。
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外界告诉“你应该活成什么样子”,但是这个“自我”是假的,不过是以他人为基础的投影。
“我的自我,如果被他人定义,这意味着在社会上我并不存在。”
与自我和解,“找到自己“远比走上社会模板式的人生道路来得重要。
最后,分享一句话给你们:
“我们也许不是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人,但我们清楚自己去向何方,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上了名校固然好,但人生除了高考,还有更辽阔的世界~
(P.S:有任何疑问,添加“51offer留学小助手”,微信号:offer2963,你想知道的留学问题,都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