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最近,经历了停播又复播的《非诚勿扰》,又在外网上翻红了。
《每日邮报》也关注了这一现象,说《非诚勿扰》里的嘉宾们都太实诚了,一些英国网友甚至觉得,这些嘉宾就是他们的翻版。
说起电视相亲节目,英国可以说是这类节目的“鼻祖”,开发了一大波不同种类的节目,给大家列举几类。
全面考察类:
比如《非诚勿扰》与英国电视相亲节目的《Take Me Out》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类节目通过个人爱好、朋友介绍等方面,在短时间内尽量“全面考察”相亲对象。
味觉相亲类:
也有靠食物来找另一半的,比如《Dinner Date》。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其中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自己的菜谱,只有被挑中菜谱的人,才有机会见面。
以貌取人类:
还有高科技的相亲节目《Game of Clones》,根据嘉宾描述的梦中情人的样貌,用3D技术来还原出这个人的样貌,再在街头进行“招募”。然后这八个“克隆人”可以和嘉宾相处一周,每日淘汰一个人,直到最后一个人胜出……
身体和谐类:
如果这些节目都算比较“传统”的,那么裸体相亲节目《Naked Attraction》可就是直接“坦诚相见”了。不少西方人认为,婚姻是建立在身体和谐的基础上的。这个节目简单粗暴来说,就是相亲对象必须脱光光,另一方以身体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交往。在最后,挑别人的一方,自己也必须裸体出来与对方见面。
既然英国已经有这么多类型的相亲节目了,为什么《非诚勿扰》这样的中国相亲节目,还是能引起英国观众的热议呢?带你看看他们的“槽点”都在哪。
其实,这波风潮都是源于一位伦敦小哥Robert Liow于2月28日在推特上发的一条推文。他说中国相亲节目“太接地气”,还配了一个参加《非诚勿扰》的女嘉宾的一句话:发工资是我最快乐的日子。
《每日邮报》称,这条推文得到了10万赞和转发,不知是否因为引起太大反响,这条推特目前已经删除。
尽管如此,还是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烈响应,犹如“接龙”一般贴出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些《非诚勿扰》节目截图。虽然有些截图考证起来已经“年代久远”,不过还是看得出英国网友的热情。
这位姐说:“这位女嘉宾和我一样(没爱好,也没啥技能)。”↓↓
一位男嘉宾说,他爹夸他嘴唇长得好看,这位网友的反应是: “好吧……”↓↓
“这部分是我最喜欢的。”↓↓
“描述得很准确。”↓↓
“最后这位女嘉宾说的话感觉好悲伤。”↓↓
“这不就是你。”↓↓
“这个女孩让我意识到,我为什么总是单身。”↓↓
“我的天,太好笑了。这里贴的每一个(被截图的嘉宾)都很像我,除了那个买三套一样衣服的家伙。现在我觉得自己很特别。我是女的,活的,对男人感兴趣!这句‘我没有兴趣,也没有天赋’也太搞笑了。”↓↓
“公平地讲,世界上其他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印度,如果都可以(像中国这样)让女性对男性开这样的玩笑,女权主义者就会失业。”
因为嘉宾们没有“偶像包袱”,又圈了不少粉。看到这么多人都贴出了图,有英国人着急了,问:“《非诚勿扰》在哪能看到?”
“中国式相亲”: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
去年,美国《赫芬顿邮报》上刊载了一篇名为《中国式相亲的启示》的文章,文章分析了西式相亲节目和中国式相亲节目的差别。
这篇文章作者暗利·马库斯(Omri Marcus)说,在看了西方相亲节目之后,再看中国相亲节目,让他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认为:“西方的相亲节目追求戏剧化的效果,而中国的相亲节目更像脱口秀,会邀请一些名人或专家来点评嘉宾或为观众提供恋爱建议。”
马库斯还说,节目中一些嘉宾的言论和对物质的追求在中国国内引发激烈讨论,比如马诺的那句“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笑”,在西方观众看来,这种坦率和开放也会让他们大吃一惊。
他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位男嘉宾要求查看一位女嘉宾的就医记录,而一位女嘉宾要求男嘉宾公布自己的经济状况”,这在西方人看来都是属于个人隐私。
除了《非诚勿扰》,马库斯还提到了近年东方卫视开的一档叫《中国式相亲》的节目,这档节目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更新鲜,因为父母也会参与其中。
也由于父母的参与,这个节目上的嘉宾会被要求得更多。
“一位女博士被其问是否擅长做家务,甚至还有一位男嘉宾的母亲要求摸她的手,看看她的手会不会冷。”马库斯写道:“在我看来,这个节目是了解中国家庭关系的独特窗口。”
他认为,从这类节目也能看出,大部分的中国独生子女已成为其父母或者他们爷爷奶奶生活的唯一中心。“在西方人看来,这也是导致这代人的行为有些许孩子气的原因之一。”
同时他也认为,这些相亲节目也反应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文化就像中餐,你在中国吃的中餐的味道,和你在其他国家吃的完全是两种味道。”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