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中国式留学的弊端:被动回答问题、极少参与讨论、很少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互动、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积极、缺乏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是哈佛大学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国学生在英国,面对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生活场景,如何快速掌握英式学习方法、顺利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尽快跟上学习节奏?
我今天谈的主题是——“中国式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中国学生如何在英国跟上学习节奏。
2003年,我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上MBA,之后一直留在英国工作,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2015年,在留学圈里有两件大事,一是国家领导人出访英国,在那段时间,中英双方集中发布了很多重要的留学信息,其中一个数据是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量达到15万人,创建历史新高,很令人振奋。
第二件事就没有那么兴奋了,就是哈佛大学大幅度开除中国学生。
这个在官方没有披露,我们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一些信息,大概有50-70人,对中国留学生是很大的打击。
具体的原因,我们跟踪了一下,同时结合哈佛老师的评论,和大家分享一下。
中国式留学的弊端:被动回答问题、极少参与讨论、很少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互动、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积极、缺乏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是哈佛大学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
我个人觉得不仅仅在美国,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等留学地,中国留学生都有类似的问题。
所以,我今天从这个角度切入,把这个和“不爱沟通”的习惯从另外一个角度做一些解读,聊一聊对策。
刚刚和大家介绍了我本人是英国留学的背景,现在想从从我个人的留学际遇入手,和大家分享三件事。
NO.1 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
你需要去“读”一个学位,这个里的read不是攻读,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讲的思辩思维或者辩证思维。
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2003年在格拉斯哥读MBA的时候,第一次左右成绩下来后,我吓傻了,是55分,觉得自己可能挂科了。
在英国挂科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排名靠前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
如果出现挂科的情况,很多时候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过就拿不到学位,留学就白费了。
当时,我觉得后脖颈子有点发凉,赶紧去找老师。
在英国找老师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先电话或者邮件预约。
我和老师约了某个下午,我们见面后,老师和我说,你的成绩,我还是手下留情了,本来你应该不及格的。
这里得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英国的成绩是怎么制定的。
按说英国也是百分制,但是会把分数压的很低,70或以上就是A,即国内的优。
我拿了55分算C,D档才是不及格。
我当时稍微松了口气,至少没有不及格,可另一方面,又觉得我不应该这么差,符合往常的水平,所以就继续问老师低分的原因。
老师指向最后一页,是bibliography(参考书目)部分,这一页对于论文来说很重要,是必备的一页。
老师说:“你在这页只列了四本书,也就是你在这个论文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这四本书得到的,这在英国是没法通过的,这说明一方面你学习不认真,另一方面,敷衍了事。同时你的结论,没有根据。因为读书少,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单一,不是很客观。”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自己所谓的辩证思维都是写给老师看的,过往在国内的经历没有这种感觉。
英国人的学习思维,是要从各个角度审视一件事情,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得出结论。
所以,老师给的一次参考书单差不多要有20本,量很大。
所以为什么说(去英国留学)要“泡图书馆”,有的时候一“泡”就是一天。
英国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严,英国“宽进严出”的学业设置对刚去英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压力还是蛮大的。
英式思维还有个特点。
比如一瓶水,英国人看这瓶水,先看没有水的地方,再看有水的地方,从骨子里偏悲观,先看负面再看正面,从而得出相对公平的结论,不会草率的对一件事情下结论。
英国人的理性思维,也是通过大量阅读所训练出来的。
我这里有个数据给大家,很有意思,有个机构做了调查,英国人的平均读书量一年37本,和中国的调研差别还是蛮大的。
这个数据我没有求证,但英国人很喜欢读书是真的。
我的同事常常随身带2-3本书,看完了丢掉或捐掉。
有次一个英国同事来中国,到机场时告知飞机因雷雨延误4个小时,同事就带着书去旁边的咖啡厅看书去了。
我觉得英国人也很重视个人利益,经常想很多办法维权,就问他为何不去和航空公司理论,他回答我说,难道你要和老天爷去投诉么?
既定事实,我们就要做出妥协,这是典型的英式理性思维。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