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一些媒体或因缺乏常识,或因利益驱动,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不实或虚假报道,影响了其社会认可度。主动认识和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常态,需要打好舆论攻坚战。近日,有媒体发文“中外合作办学如何摆脱规模大质量低”,称一些学校受经济利益驱使,办学热情高涨,但教学质量堪忧。
如果10年前如此设问,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而今,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和发展新常态,这样的问题显然有些哗众取宠、误导视听。
10年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为1111个。
如今,机构、项目总数达到2371个,在校生规模约56万人,毕业生已超过160万人。
这个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笔者所在单位完成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发展报告(2014年)》显示:
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在规模有所扩大的同时,优质资源明显增多,监管体系和机制日益完善,“管办评分离”逐步推行,质量工程有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誉度和认可度不断上升。
报告还显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意见》正在发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模仿复制向合作创新转变,从学生流动向能力提升、聚焦优质转变。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同于10年前的新常态。
认识和适应新常态要按中外合作办学规律办学。5年前,笔者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二是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