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9月1日开始,李爱云回到以前的课堂后,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中国课堂太安静了”、“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等着我们抛出问题,不习惯主动提问。”她希望中国学生也能像那帮英国“熊孩子”,有问题就主动提出来。一个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的“中国实验班”,5名中国老师和50名洋学生,将一场中西教育“真人秀”刷爆了朋友圈。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部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真人秀——《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纪录片在英国首播,并通过视频网络在中国传播,一场中外教育差异的讨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西式教学
启发式教育备受推崇
“你们家孩子打算去哪儿留学?”越来越多的家长计划着将孩子送出国门,让他们接受所谓的“更好的教育”。
外国教育的吸引力在哪?多年来,国外教育是“启发式教育”的代名词,而中国教育被打上了“填鸭式”的标签。纪录片播出后,不少人感慨中国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不够,缺乏自主创新的后劲,西式教学引发了国人对应试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据了解,英国的实验课一般分成2至4人的小组,每人亲自做一遍,基本上一个实验就会做40分钟,第二节课才讲公式,而中国老师们却习惯用幻灯片主讲公式,不需要学生自己参与实验操作。
长沙女孩翁静婧高三时赴丹麦做了一年交流生。她说,丹麦在高中便实行走读制,没有固定的教室,与中国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个团队协作能力,除了以考试作为对个人能力的评价标准之外,还有很多要求团队一起完成的课题,而且每个人的所得成绩或者分数不会公开,很人性化。
欧美等许多学校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小班教学,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实行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欧美等学校的小班教学大多根据学生自身能力而定,进度适中,每一个知识点大家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此外,老师对学生是近乎同等的关注,一有疑问任何人都能随时请教老师,所以只要自己想学就不太可能出现跟不上班的情况。
据南方周末报道,参与BBC纪录片拍摄的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特级教师李爱云,9月1日新学期开始,她回到以前的课堂后,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中国课堂太安静了”、“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等着我们抛出问题,不习惯主动提问。”她希望中国学生也能像那帮英国“熊孩子”,有问题就主动提出来。
中式教学
难道只有一副“狰狞”面孔?
上课疯狂做笔记、深入理解《论语》语录、课堂实验注重原理讲解,老师演示学生观望、上课纪律严明一丝不苟……面对纯中国式教学体验,洋学生们用各种叛逆来表达对教育差异的不适应。纪录片的旁白道:“中式教育是基于高压学习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这副“狰狞”的形象在片中贯穿始终。但是节目最后的考试比拼,中国教师所带的班级完胜其他班,成绩近乎“碾压”对手。与此同时,中国老师重课堂纪律、重基础教育等模式受到众多网友点赞。
中国的传统严谨重基础的教育错了吗?此次BBC拍摄纪录片就带着较劲的意味。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此前世界教育第一的桂冠一直属于芬兰,而英国学生却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2009年中国首次参加时,因为心中无底,共有10省市参与“培测”。成绩最差的贵州省,其数学成绩与美国相当。这一结果令富有危机意识的西方国家震惊,“应当向上海教育学习什么”在美国成为热门话题,英国教育部部长则亲赴上海,引进中国教师,学习中国数学教学的经验。
现居住于英国的博士妈妈李爽说,大女儿更喜欢中国老师教学科知识点的方式,“做笔记虽然有死记硬背之嫌,但也是个很好的习惯”,她提到,以前有个英国物理老师上课不做讲义,只聊《神秘博士》(Doctor Who),到了考试前才想起来提醒学生去看教材,导致每次学生面对考试都极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
目前就读于美国曼荷莲女子学院的长沙女孩唐梦远也觉得中式教育有值得国外借鉴的地方。大多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成效都很不错,“一部分原因归于多年的中式教育让大家都特别重视学习”。所以,中国留学生会本能地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而很多国外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重视,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庄重严肃的事情。很多人高中毕业后就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升入大学。
延伸
留学生适应何种教学因人而异
事实上,中西教学属于不同体系,与文化氛围和国情有关,BBC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对中西教育孰优孰劣的考量,而是在两种教学模式的碰撞中思考互相借鉴的地方。
“是否适应国外的教学与个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翁静婧告诉记者,因为国家之间的国情不同,国内人口多、竞争大的缘故,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国外教育看似轻松,科目相比国内较少,但每一门课和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要求的是对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
去年八月份作为交换生在美国宾州Hempfield高中读十二年级的常德女孩杨金铭也深有感触,国外的教学更侧重逻辑思维的训练,论文如果不思考摸索,根本不可能完成,而且抄袭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为此她每天学习到凌晨一二点,虽然有时候很忙很累,但课堂上轻松式自主发言、交流探讨等方式让她受益很大,她也坦言早已习惯了这样充实忙碌的生活。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的年龄层次有所变化,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湖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阳贤忠认为,不能把出国留学当成逃避高考的“捷径”,“如果在国内都不能好好学习的话,去国外未必学有所成。”
各方观点
马良这样比较中英教育:中国人重视望子成龙,英国人重视当下快乐、个性发展、互相尊重;中国人注重教化,我说你听,英国人注重体验,我不说,你自己感受;中国人强调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成功的人,英国人强调“良好心态、幸福生活”;中国人希望“先苦后甜”,英国人力争“先爽再说”。而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与文化背景和个人追求密切相关的,本身都无可厚非。
教育学者熊丙奇:选择留学绝对是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同一个教育环境里,可能得到不同的收获,而这也取决于他本身,绝对不存在拿成功的模式简单copy便能再造成功。
湖南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阳贤忠:中外教育本身应该保持一个互相交流共进的姿态,两种教学模式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