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此次去英国教广场舞,熊晓玲解释,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英国那边一位负责课程设计的教师问她会不会民族舞,她就想起自己正在跳的广场舞里面也含有民族舞成分,就问可不可以,对方同意了。江苏省教育厅在英国埃塞克斯郡设立有江苏汉语中心,面对埃郡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每年,南京一中都会派一位教师前往埃郡教学,这位教师将在英国工作至少一年,有的达到一年半。到目前为止,南京一中已先后派了6名教师去英国教学。
44岁的熊晓玲是南京一中高中部的一名英语教师,教学21载。此刻的她正在南京的家里准备行李,9月9日下午,她将启程前往英国开始为期一年的教学。就在9月8日上午,一则“南京女教师将到英国教广场舞”的新闻在网络铺展,网络上诸如女教师把“垃圾文化”带到国外的评论不绝于耳,而熊晓玲正是文中的女教师。
这次将是熊晓玲第二次前往英国教学,2011年,是她第一次去。熊晓玲在英国的教学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两者相结合,“教授中文一些基本的表达,内容比较简单。”
除了语言,文化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熊晓玲介绍说,对英国学生来说,主要是要体验中国文化,所以她要教授他们诸如书法、国画、剪纸、折纸、舞蹈音乐等中国的民族文化。3年前,她在英国授课时,就被要求教授学生舞蹈,没有跳过舞的熊晓玲想到了中国文化中的扇子,就去网上买来扇子,结合网络视频自学起来,然后教给英国学生。除此之外,她还教过学生太极。
此次去英国教广场舞,熊晓玲解释,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英国那边一位负责课程设计的教师问她会不会民族舞,她就想起自己正在跳的广场舞里面也含有民族舞成分,就问可不可以,对方同意了。
熊晓玲从开学前就开始“恶补”广场舞。“之前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现在开始恶补了。”
9月8日下午,笔者联系到熊晓玲,就中英教育的差别进行了对话。熊晓玲介绍,英国课堂更要求趣味性和学生体验参与,课程内容反倒是其次。这与中国是相反的。
谈及此前在英国的教学经历,熊晓玲结合今年8月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评论说“没那么夸张”。
纪录片展现的是,英国一所中学开设了一个“中国实验班”,抽取50名九年级学生,由中国教师上课,一个月后和同年级学生一起参加测试。片中,学生一开始上课吃东西、讲话、化妆,纪律散漫,经过中国教师严格的管理,最终在考试时胜出其他同学。纪录片中还表现了英国学生在接受中国式教育时,抗压能力不够、畏难的情绪……比如,一位英国女孩成绩优秀,但却因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不佳而流泪。
熊晓玲认为英国学生的确存在畏难情绪,但在纪律方面,其实并不像纪录片中表现的那样。
英国课堂教学内容少,但学生体验多
Q:在英国,主要教授什么?
我们教学以语言为主,文化为辅,两者相结合。在语言方面,主要教授中文基本的表达。虽然教授的话题和国内一样,但是内容更简单,而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资料整合,分成不同的话题来组织课程。
在文化方面,就是让他们体验中国文化,比如书法、国画、剪纸、折纸、舞蹈音乐等中国的民族文化。举个例子,我们教数字,不是仅仅教数字,还要教lucky number,英国也有自己的lucky number。我告诉他们,中国的lucky number是“8”和“6”,中国的车牌号或者电话号,如果含有“666”或者“888” 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开心。他们就很吃惊,“6”为什么是幸运的呢?因为在英国“6”是魔鬼的意思,他们会对这种文化差异非常感兴趣。
Q:听说这次你要去教广场舞?
大家都听说出去教书是教广场舞,其实不是,而是顺带着一点。英国那边一位负责课程设计的老师问我会不会民族舞,我说我跳的广场舞里面有民族舞,可不可以?我去跳,肯定要符合中国特色,而且他们小孩能学,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情况要做一些调整。
Q:网上有人觉得广场舞是垃圾文化,教广场舞是把垃圾文化带到国外。
我觉得这是误解。不跳广场舞的人认为这是扰民,跳舞的人年纪也比较大,觉得他们登不上大雅之堂。事实上,很多女教师坚持下来后受益匪浅,精神状态很好,而且减肥,关键是要天天跳,每天四五十分钟。
Q:这次去英国跟上次是同一个学校吗?
我们在那边每天都跑不同的学校,大多数学校是一周一次。最多的一次一天去了6个学校。我上午跑了一个学校,掐着点赶火车赶公交,上另外一节课;上完半小时课,步行去一个小学上课,然后再走回另外一个学校上课……每周都要跑的有6、7个学校,其他很多是体验课,不用每周都去。英国学校大部分课都在下午,每节课一般一个小时。
Q:感觉中英教育有哪些较大的差距呢?
我在英国也会申请去听英国老师的课。我觉得有些课课堂内容很少,可能太轻松了。但是有些课,还是值得借鉴的。他们的课堂都有学生体验、动手参与的过程,虽然教学内容少一些,但是学生体验会多一点。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教学理念。
比如,老师讲完一句对话或是文章,就让学生在电脑上把它打出来,然后在旁边配上相应的图片,学生很自然的就在那边抄起来了。我想,抄的过程虽然很简单,但是学生同时在思考搜索要配什么图片,这加深了他对文章的印象。
而我们中国在教学内容方面,强度绝对要大一些。我觉得我们要学习英国教育中这一点 ,为学生营造可以体验参与的教学环境。
我在中国教高三,压力很大。跟那边对比,压力不同在于,在那边备课要设计活动,课堂要有趣味。一小时如果都是语言,他们一会儿就哈欠连天。但是我又总觉得也不能纯趣味,在趣味里面又想把知识点融进去。
Q:你回来之后,有把这些经验用于教学吗?
有,我喜欢让学生讨论。讨论没有正确与否,就看谁给的理由充分。江苏高考的英语越来越难,尤其是作文,讨论对他们开阔思路、分析原因都是有利的。
Q:但高三教育节奏很快,而且都是以考试为主,英国的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上发挥的空间大吗?
这肯定要平衡。如果要面临高考了,这种自由的课堂就会少,要以考试为主。
外国教师也会惩罚中国学生
Q:你感觉教学过程中跟英国学生的交流怎么样?
还好吧。最近BBC里面提到的那种情形我还没怎么碰到,因为我们教的中文是选修课,来选修的学生都是成绩不错的,习惯也都还不错,总的来说课堂纪律也还好,而且班级没有50个人,只有20多个人一个班。
我记得有一个学校,是全体学生都来上中文课。但是学校已经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差的那个班一般都有老师坐在后面,如果有学生表现不好,老师已经把他们揪出去了。我觉得还是蛮有纪律的。
Q:你觉得BBC纪录片不是很符合现实?
我没看到那么夸张的。
Q:那你看到哪些接近的吗?
有。比如说如果老师讲的有问题,英国学生会马上站起来跟你说,所以我在课堂上会被学生提问,就要解释。还有一点,英国学生有畏难的情绪,怕困难,这跟纪录片里面也接近。比如说,我们上折纸课,相对来说很放松,应当都是很开心的。但我教他们折动物,折中国12生肖,他们只能折个简单的,稍微难一点,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不会啊我不会啊……”
Q:BBC纪录片把英国学生带到中国课堂,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觉得,如果把中国学生带到英国课堂,会发生什么?
我也觉得有必要这样,看看我们中国学生有什么反应。BBC拍完反响很大,大家都会来反思,但并不是说英国的教学特别差,中国的特别好,只是说中国教学在抓小孩成绩方面是不错的。但是通过纪录片英国会反思,他们的小孩在学习上的态度的确比我们的学生要差一些。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要做一些教育改革会容易一些。
如果把英国的老师引进过来,也会发生一些事情。我觉得我们中国学生可能也会不适应。
Q:哪些方面呢?
中国学生已经适应了考试,如果不考试,他恐怕就不会认真的学。这是我的看法。
因为我们学校曾经有两个班,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以讨论、批判性思维为主。外教会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看法,比如对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怎么看。外教跟我说,中国学生不喜欢讨论,即便他们被喊起来讲话,“他们要讲什么我都知道了,因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我听起来就很难受;还有就是,学生有时候不喜欢听了,就消极怠工。
外国老师也惩罚中国学生。我们外教说,学生不听话,他(她)会关紧教室门,关掉电风扇,不开空调,把大家闷在里面,闷个十分钟。外教也很生气。
英国老师来中国说不定也会水土不服,学生也会,但这确实是个很深刻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