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在普遍的危机感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望向亚洲,尤其是东亚。这也是由于PISA测试的深深刺激——中国上海在PISA各科测试中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此外,新加坡、日本的学生表现强劲,就连越南这些亚洲小国的成绩也突飞猛进。汉普郡的一个宁静小村,来了5个中国教师,要整顿英国教育。这个夏天,BBC设计的这场中英教育比较实验,不仅引发中英观众关注,连欧美教育界人士、报纸也加入了这场教育大讨论。这并非一次心血来潮的拍摄计划,近年来,全世界的“教育危机论”此起彼伏,到底是东方向西方学,还是西方向东方学,大家莫衷一是。互联网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各国也开始反思并希望改进自身的基础教育体系。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仿佛步入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英国计划从世界各地学习最佳教育实践方法
就在BBC纪录片《中式课堂》热映之际,8月13日,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伯在《每日邮报》上发话,英国将制定计划让更多英国学生接受中国式数学课,这名英国大臣称:“这是教育部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
去年9月,上海的60名说英语的教师来到英国学校,以提升英国的教学方法,比如更加严格的数学课和家庭作业。这个举措是为了逆转英国数学标准的下滑,之前英国有研究发现,中国最大城市中的保洁员和餐饮业员工的子女在数学的表现,也好于英国的医生或律师的子女。
时间过去将近一年,吉伯希望这个试验可以推广到更多英国学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吉伯对《卫报》说,英国老师都很惊讶于通过这个方式让能力不足的孩子在数学上取得进步。
眼下,一组英国中学里挑选出的教师正准备来到上海,近距离观察中国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另一组30名中国教师的队伍已飞到英国,他们将在英国的中小学向英国同行展示中式教学方法。根据英国教育部的计划,这批英国老师将如同“种子教师”一般,学会后再把这些方法传授给更多英国当地老师。
英国教育部的这个声音正值BBC纪录片《中式课堂》播放之际,吉伯公开表示还没有看过该片,但绝对“力挺”中国教育,他认为中国式数学课堂尤其可能成为英国下滑的数学表现的解决方法。
这些中国方法包括“教育孩子向前冲”,就是给聪明孩子上课的同时,也确保中等及偏下的孩子也被照顾到。此外,还有给差生“一对一”补习,每天安排数学课、作业以及反馈。英国人看重中国课堂传递的“能做”态度。
尽管英国国内对此还有争议,认为本国教育并无问题,不应该向亚洲学习,吉伯代表的教育改革派却立场坚定,他表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这个市场上保有竞争力,就必须持续改善教育体系。我们并不为从世界各地吸取最佳教育实践方法而感到羞愧。”
学生素质决定未来国家竞争格局
BBC的这部纪录片不仅在英国国内持续发酵,还引发了欧美其他国家的关注。
美国赫芬顿邮报撰文《中式教育?不!我们不需要》,对这一实验本身提出了看法:“你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真正检验一种教学方式的成色吗?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又能说明什么呢?”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于尔根·亨策在观看纪录片后评论,纪录片有些内容过于突出戏剧冲突效果,容易让人对中式教育产生错误印象。实际上,中国有很多地区,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学校也正进行改革,变得越来越开放,一部纪录片不足以展现中式教育的全貌。不过,这部纪录片的确为他做比较研究提供了不错的材料。
实际上,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声在欧美国家越来越高,甚至不乏“教育危机论”,典型的比如美国。2002年,小布什总统上任后第一份立法动议就是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法案前言有着深深的危机感:“美国有太多孩子因期望值过低、识字少和缺乏自信被隔离开来,在劳动力要求技能日益复杂化而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仅识字而言,我们的孩子正在落后。”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各界人士对公立学校的管理、教学质量日益不满。尤其是在欧洲经合组织公布PISA测试结果后,美国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科目的表现在中流位置挣扎,落后日本、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2013年美国教育部长邓肯就直言,这不仅是教育危机,更是国家危机。他表示,奥巴马已把提升中小学校的科学课堂作为总统任期的优先任务。
在普遍的危机感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望向亚洲,尤其是东亚。这也是由于PISA测试的深深刺激——中国上海在PISA各科测试中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此外,新加坡、日本的学生表现强劲,就连越南这些亚洲小国的成绩也突飞猛进。
事实上,BBC的这部纪录片并非第一次中西教育比较,2014年丹麦电视台跑到中国的哈尔滨某中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它对比了这所普通中学与丹麦一所普通中学的教育情况,并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中国和丹麦的孩子比拼创新力、团队协作能力,因为这恰恰是世界经合组织的PISA测试没涉及的。丹麦人希望藉此看看自己的教育在创新力上是否有效,结果:中国班在创新力与团队协作上“秒杀”丹麦的同龄人。
“我们已经注意到丹麦公司将那些最有挑战、最有竞争性的岗位搬到了中国,未来留给我们丹麦孩子的是什么?就是那些边缘性岗位。”丹麦师范大学尼尔斯教授称,某种程度上,在各国的中学班级里,全球的竞争已经开始了。
中西教育各有优劣,融合要把握好度
当然,这并非说东亚教育是没有问题的。此次参与BBC纪录片拍摄的中国老师杨君(音)谈到,中国教育可能在鼓励创造力、自由思维上是有欠缺的。另一名中国老师李爱云认为很难说哪种教育更好,至少应该互相学习。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关注基础教育的转型,考量从不同的教育体系中获取跨文化的优势,填补自己教育中的短板。中西教育比较差异也成为热门话题。
上海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谈及中西教学的差别和优劣时表示,两者的课程设计思路就不同,中国教学以学科体系作为出发点,好处是课堂效率高,能有效地做好基础保底;缺陷是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多,不容易体现个体差异。对比之下,西方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优点是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缺点是传授效率不高。
“你确实很难要求一个教育体系,既要整齐划一地把知识有效地传授下去,又要给予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创新发展,或是允许其落后。这些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身上,你们能接受吗?能用宽容的心态静待花开吗?”卢慧文说。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可能弥合基本知识传递的成本,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教育改革更需要思考到底未来需要给予孩子怎样的技能,到底什么叫基本技能,这跟30年前的教育或许有着根本不同。
相关链接 英国网友看完纪录片说了啥
网友Bobknee:上世纪60年代,我去上了一所技术学校,那时候文法学校、技术学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三足鼎立,涵盖了学生所需掌握的所有能力和优势。后来,这三者被综合学校替代,所有学生都得上综合学校,最终惨败。教师工会给出了致命一击,现在的教育标准一落千丈。教育大臣格夫希望提振教育,但后来他辞去了教育大臣的职位。现在,这个国家已经辜负了我们的孩子40年,但依然看不到任何进步。
网友divingdong:我在日本学校教了3年书,我可以保证他们的粉笔加谈话教学方式让他们学生的数学能力大大超过我们的学生。其他远东国家开始模仿日本,所以你的汽车、手表、电视、高保真收音机、摩托车、电脑,以及你的手机,都是在远东设计和制造的,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快速追赶我们,而新加坡已经超越我们,他们的孩子在就业上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一切都是因为纪律。因为纪律的存在,我在日本课堂教学的时候一个班级可以有45个学生都没问题。而英国福利好,50年来教师工会领导下的糟糕教学实践再加上父母的懒惰,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报应。我们需要好好反思了。
网友truebrit:其他国家前进步伐更快是因为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技术上,放在科学和工程学上,而我们就只知道嘴巴上说说。
网友BGD,Spain:我们想教育我们的孩子。因为在父母已经不教育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再没有获得良好教育,那么在经济全球化下,他们会找不到工作的。
网友Opine:现代教学方法至少辜负了90%的孩子。老师和父母一样,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在孩子们学会读写和基本的算术之前,不应该教授他们任何科目。第二,重新建立文法学校、技术学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从而培训孩子们成为学术人员/技术工人/工人。第三,不要再对学生说以后你们会获得4.5万英镑的工作,而且工作环境良好,同事友好。事实是有些人可能要去从事没有出路的服务业工作。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是失败的,从而辜负了我们的孩子。所以要回到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