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其实这次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有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几位老师也批评这次的BBC的纪录片不够真实。英国广播公司于8月4日开播的一部“纪录片”引来广泛热议,这部名为《我们的孩子够强吗?》(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的“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
这部“纪录片”不仅激发起中英两国人民对中英教育的热烈讨论,也让小部分热爱纪录片的人有点儿纠结,它到底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个真人秀节目?
5名中国中学老师正准备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
还有一部片子,和该片长得很像,那就是武汉电视台制片人陈为军拍摄的纪录片《请投我一票》。《请投我一票》面对的是湖北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的一个班级,小学生们尝试“美国民主制”班长竞选,3个候选人表演、辩论、拉票,由学生投票。竞选中,有互相挑毛病的辩论,有舆论造势,也有诋毁,还有“贿选”。该片未能在中国大陆上映,陈为军也因拍摄时“过度介入”遭到诟病。
和《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一样,《请投我一票》在开拍前也与拍摄对象签了协议,片子问世后,有家长觉得孩子因在镜头前的表现被非议而自觉孩子内心遭到了伤害。
同样的,《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播出后,几位中国老师的表现也遭受了非议。记者发现,在《请投我一票》“发行公司”也是BBC。看来,对于此类选题,BBC一直有着敏锐的目光和极大的热情。
8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纪录片导演杜海滨、纪录片策展人王磊。对于究竟什么样的纪实作品才能称为是纪录片,他们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数学老师正在巡视教室。
先来啰嗦一下“纪录片”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首次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是约翰·格里尔逊。1962年约翰把他的老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
简单地说,格里尔逊当时的纪录片模式就是:“画面+解说+音乐”,1929年的纪录片《漂网渔船》令他一举成名,被后人称为纪录片之父。
所以,《火车来了》、《工厂大门》这些我们熟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电影也被定义为世界上最早的纪录片,如果按照当时的简单模式,不仅《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一定是纪录片,包括以前在国内电视上广为流行的“电视散文”也可以叫做“纪录片”。
首次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是约翰·格里尔逊。
发展到现在,还有一种主流的说法是,把所有非剧情类的电视电影叫做非虚构类。在非虚构类别底下,有真人秀、纪录片,也有谈话类节目、新闻节目等等。
但随着电视节目制作要求水准越来越高,类型界限也逐渐模糊,一方面,观众的视听体验越来越刺激;但另一方面,扎堆抄袭日益严重,也让期待更细分、更类型化的市场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纪录片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能够独立成为作品的、称其为片的,就应该叫做纪录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吕新雨说。
显然纪录片导演杜海滨对此不能够完全同意,他认为纪录片之所以不同于纪实类电视节目,首先应该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如果它播出平台是电视,制作初期也是为了电视观众服务,那它就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
吕新雨认为《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不完全等同于真人秀”。
她说,作为中英教育的实验,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娱乐性的节目,不具备真人秀的类型化,只是借鉴了真人秀的形式,在所有的空间里都布置了摄像机。它是一个所有人同意参与的纪录片,确实和我们以往理解的纪录片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