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BBC“中式教育进英国课堂”的纪录片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到底是神马情况,今天小编给大家说一说。一部关于“中国化的教育入英国课堂”专题系列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 》(《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正在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早在8月4日,一段“中国教师赴英教学训哭学生”的视频就已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网上被疯狂转发的这段视频,正是其预告片。看过预告片后,许多人的印象是,中国老师“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他们十分“抓狂”,如学生上课扔纸飞机;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中国式”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还有人认为,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
该片于英国时间8月4日晚9点(北京时间5日凌晨4点)播出第一集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等议题,又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就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
那么,这部纪录片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制作是否真的出了问题?
1、真实性
根据参加此次项目、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李爱云老师对《扬子晚报》的表述,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告片及纪录片第一集的呈现是有所偏差的。李爱云老师表示,“英国学生并非懒散无纪律。他们自己的老师进来了,学生们一下子完全静了下来。
事实上,英国孩子并非可以随意上课吃东西,也不允许化妆,英国学校对课堂秩序也是有要求的。就像中国课堂一样,英国老师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惩罚,一般是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记黑板留堂,第三次就要去见校长,老师也会采取找家长这样的行动。
说实话,咱们国内因为纪律不好去见校长的倒还不多,但国外会,还有专门分管纪律的校长。”让李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被批上课化妆的女孩。“其实这个女孩本性十分友好善良。我曾因为课堂纪律不好而不开心,她下课了就主动找我,要和我抱一抱,逗我开心。在我们告别的时候,她第一个就哭了。”
而诸如“中国老师不让学生上课讲话,不让学生问问题”的镜头,李老师认为这也是把中国式教育“妖魔化”了。她提到,“这个场景我记得很清楚,在节目中我曾经确实因为纪律问题生气了。我正在授课,有学生讲话不听讲,我请他不要说话;而这时有另外的学生说,‘那我来问个问题吧’,我当时请他先不要提问。其实这并不是不让学生提问,而是这个时候不要提问。”
她觉得预告片将当时课堂上最混乱的场景镜头剪辑到一起的做法“是炒作,与实际情况不符。”
BBC播放的纪录片主页英文说明
2、当我们在谈论“中式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在全球QS教育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意向做一次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
为此,它和BBC才共同合作启动了这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系列纪录片,通过比较、学习、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为英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这些教育研究者试图探寻:“用中国式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中学生能否可行?中国教育模式是否可以在英国引进推广?”
但问题就在于,什么是项目组所理解的“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呢?纪录片第一集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关于“中国式教育”的关键词是“权威,极为严格的纪律和非常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是长时间、高强度的高压教育,以及严格的纪律。” 而正是源于这一层理解,才有了纪录片里呈现的刻意的教学设计。
项目组选取了来自汉普郡的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组成了50名九年级学生(学生均为自愿参加)的新班。这组学生被以中国式的模式来教育,而其余的同学则会继续去上该校原有的课程。前一组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其实被尽可能地“中国化”——从学习时间表、课程安排到课堂上的教学将统统采用“中国式”。
李爱云老师则向媒体介绍了每日的具体安排,“根据传统中国中学的模式制定课表,早上7:00到校,7:30开始早自习,11:45下课,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晚自习,晚8点离校。孩子们从早到晚都有课,每个老师的课程在三节或三节以上。”
听起来确实很像中国式的重点中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