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考入剑桥的中国高中生顾吉特,在来到这片康河之畔后,从一个略感孤独的异乡人蜕变为剑桥大学国际学生会主席,现在的他更是在海外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从劳斯莱斯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徐志摩在1928年的康桥边吟诵的诗歌,成为了许多中国人对于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印象。2010年,青岛男孩顾吉特通过3个月的A-level的学习,来来到了“康桥”边的剑桥大学女王学院(Queens College)。
初到剑桥——差距与挑战
如果没有A-Level,也许顾吉特现在只是国内某一所重点大学的普通本科生。高二那年,顾吉特第一次接触到“A-Level”这个陌生的名词,因为周边有同学在学习相关课程,于是也试做了一套A-Level的习题,他发现这个所谓“国际高考”的课程十分有趣,且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他觉得自己是否也可以向世界顶尖名校来一次挑战。不过这段路,走得并不容易,”当他回忆起那时的事,忍不住感叹:“当时手头一点资源也没有,学校信息、学院信息、面试内容和方式什么的,毫无头绪,基本就靠网上搜索和打听,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各种信息完备自己。”
剑桥的录取很严格,并不特指成绩这类硬性的东西,而是对人整体的判断。顾吉特在面试过程中被问到了许多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有学术。面试官给了他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要求他当面解答,目的是要观察他的解题思路。解答过程中,负责面试的教授说顾吉特一个题做错了,并且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于是又给了他一道题,顾吉特按照教授给的建议又再做了一遍,便得到了教授的肯定。“回头细想,教授当时也是在观察我的反应力和学习速度。”他回忆说。 初到剑桥的生活,并没有顾吉特想象中那般美好,虽然在国内他的A-Level成绩并不差,但是却不像本土学生那样从小就接受一套完整体系的西方教育,他总自嘲是“草台班子”,况且剑桥大学永远不缺的就是“牛人”,顾吉特有一种瞬间被掩埋入大流的无力感。“本身英语水平很一般,我也不太擅长社交,在国内的时候也就接触过一个外教,虽然觉得生活上没什么不适应的,但是精神上,在剑桥的头两个月,我就是个彻底的‘异乡人’。”
顾吉特就读的工程专业属于剑桥比较难的专业,前期的考试他一直拿不到FIRST(成绩一等),心里也开始有些着急,“考霸”的光环逐渐落下,他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面临的挑战。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