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英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有一些古老的书店点缀其间。或依然营业,或仅存于记忆中的伦敦老书店,像是珍藏已久的宝藏,散发着“夕阳无限好”的光芒。英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有一些古老的书店点缀其间。或依然营业,或仅存于记忆中的伦敦老书店,像是珍藏已久的宝藏,散发着“夕阳无限好”的光芒。
历史悠久、游客遍布的皮卡迪利街上,有一家哈查兹(Hatchards)老书店,静坐在福特南&梅森百货公司、皇家艺术学院的环抱中。
书店中的老贵族
哈查兹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历史可以追溯至1797年,至今仍在营业。
它也是英国最贵族的书店,为女王和皇室提供书籍,书店入口处和购物袋上,有辉煌醒目的皇室御用徽冠。
书店楼高四层,地下一层,甚是宽敞,属于英国当代的中型书店,提供范围广阔的主流书籍。
当年修建的楼梯,见证了两个世纪爱书人士的往来。
书架的新漆下,藏着深色古木,木香与书香融为一体。
人以群分,老书店里总会有伟人的身影。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拜伦勋爵等人,都曾是书店常客,到此汲取知识和灵感。
如今,他们的传世之作摆放在店里,仿佛从未离开。
现代英国作家名人,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J.K.罗琳,也会到此发布、签售新书。
只要有读者在、有作家在,老书店就能历久弥新,生气勃勃。
文学作品中的书店
英国老书店,因一本海伦•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而名声远播。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合,承载了纽约女作家和伦敦书店经理缘起书籍的友情。它被译为数十种文字流传,也在广播、舞台和银幕上被反复演绎。
从二战中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在文学上的发展尚欠。
而在文化鼻祖英国,战乱颠覆了庄园,使私人收藏的文学宝藏大量流出。
在此大背景下,一位纽约清贫女作家开始从伦敦查令十字街上的一间小书店,购买在美国无处寻觅的古旧珍本。
书籍和书信往来之余,女作家寄去补给包裹,以物质回报精神的食粮。
如此相互支持二十载,两人虽未谋面,却形同知己。
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成为文学故乡的地标;书店经理这位英国绅士,成为英美文学间的纽带。
一本书,为一家书店而写,使它鲜活地存于人们的文学记忆中;蒸蒸日上的美国,如饥似渴地吸收同源的文学宝藏,又将之发扬光大。
书店带来母子间一般的呼应、汲养,让文学史鲜活地延续下去。
正在逝去的时尚
古书店的建立、实体书店的普及,推动了发展的巨轮,却也造就了自己被碾压的命运。
哈查兹书店虽然古风尚存,却已不是当年的风貌。
与连锁书店水穿石(Waterstones)的从属关系,使它的装潢陈列日益规范化,古风逐渐消弭。
大批量制作摊放的图书,光鲜崭新得雷同,丧失了古本图书的独特书卷气。
在严苛的评论家口中,它成了“又一家书的超市”,“一具空壳”和“过去辉煌的影子”。
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原型,也早已不复存在。它无法负担高额租金,被一家酒吧取代。
书中,书店经理去世的年代,与英国旧书业的衰败暗合。
如今,书迷来到伦敦探访书店遗址,那种错失桃花源的失落,恐怕和书中两位主角相知而始终不得相见的遗憾,如出一辙。
不仅是古书店命运坎坷,成本上升、网络挤压等问题,使全球实体书店的倒闭潮也汹涌而至。
拥有哈查兹和水穿石书店的英国HMV媒体集团于不久前破产,美国连锁书局博德斯(Borders)也已宣布倒闭。
在中国,民营书店不断倒下之后,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垄断优势的“新华系”国有书店同样岌岌可危。
古老书店带来智慧的启蒙,奠定发展的基础,却被随发展而来的连锁书店吸收取代。
实体书店的标准化和普及,进一步推动发展,如今却也开始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如同快速行军时不得不被丢下的老兵。
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网络书城取代实体书店,甚至快速阅读和娱乐取代读书本身,似乎是大势所趋。
我们或许需要格外珍视身边现存的特色书店,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是璀璨书店时代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