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一些国内的大学跟国外的大学合作,推出“3+1”和“2+2”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在国内读3年或2年,再到国外读1年或2年,可获得双方文凭或者对方文凭。对于国外高校而言,合作属于它的全球教育战略,可以借机抢占中国教育市场,吸收优质生源;国内可以本地高校直接对接国外优质教育,获取先进经验。一些国内的大学跟国外的大学合作,推出“3+1”和“2+2”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在国内读3年或2年,再到国外读1年或2年,可获得双方文凭或者对方文凭。对于国外高校而言,合作属于它的全球教育战略,可以借机抢占中国教育市场,吸收优质生源;国内可以本地高校直接对接国外优质教育,获取先进经验。
中外合作办学如能严格招生标准、保障培养质量,实属美事,前两年在国内求学,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出国留学成本。
但是实际情况是,有些中外合作项目只顾赚钱,把“可拿洋文凭“当成招揽生源的幌子,一没有严格执行招生标准,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至于是什么菜也无心去关注。二没有尽心保障培养质量。 这类项目,招生前对学生和家长都有承诺,但往往如说浮夸的广告词,出门不认账。它们并没有开出与国外学校相衔接的课程,也没有为此配好师资队伍—在国内求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学的是学校里原有的那些课程,却要缴纳两倍甚至更高的学费;对将去国外继续学习的学生,它们也并不按事先规定根据语言能力和前期学习成绩作严格遴选,出现的情况通常会有:档案文件存在疑问等。
这些办学机构认为,只要最后能给学生一张洋文凭,就不会“出事”。不得不承认,这些机构确实看准了某些学者的心思,在“学历社会”中,他们更在乎获得文凭,而不是接受怎么样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辐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大学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正反两方面经验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作为合作一方的国内大学,成为提升后者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的催化剂,反倒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渗透合办的大学中,考试、考证也同样受到追捧。”
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学分数门槛较低,但财力门槛不低,此类项目每年学费通常是五位数。在寻找中外方合作伙伴时,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宁波诺丁汉理事长徐亚芬曾遇到过国外学校直言不讳第表示可以“卖文凭”—每发一份该校文凭,收费近一万美元。对此种现状,徐亚芬也直言不讳:“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名声很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