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据上海市人事局近日统计,在上海已有留学生创业企业3600余家,总投资额超过4.6亿美元,规模颇为可观。于是,海归与“本土派”的企业博弈已经在所难免。恰逢天时
如今,可以说海归们归国创业正恰逢天时。为了吸引海归回国创业,全国各地都纷纷推出优惠条件:北京市规定,归国留学人员在京创业最高可获得2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助;深圳提出,出国人员个人到深圳创业,前期费用补贴采取无偿资助形式;从事科研工作,经认定属高科技项目的,可获一次性科研
启动经费10万至15万元人民币;南京除设专项资金吸引留学人才外,对留学人员的户口指标编制不受限制,配偶随迁,未成年子女和父母可在南京办理入户。另外,一些地方的新技术开发区还为归国创业者提供10万元到30万元的创业基金。
相对而言,本土企业中,国有企业也好,私营企业也罢,多多少少都与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今年的《全球创业中国观察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创业环境逐渐好转,2006年与2002年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提高,创业环境评分为3.03。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只有综合评分超过3时,创业环境才进入良好和很好的状态。因此,中国创业环境目前属于良好状态。可以说,在天时上,海归企业和本土企业多少战平。
地利之战
从地利角度上看,不论是对本土客户的了解,还是销售渠道的建立,本土企业都占据着显然的优势。
商业竞争的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市场的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而此时,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关系”和“客户资源”。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了解透彻,而且深知国内行情,在企业的运营中,更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相对而言,海归所创办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就远不如本土企业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有市场,都需要深入了解,有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不是不断成长的市场,这些都是海归创业时首先要考虑的。对本土市场的不了解是海归创业者们最大的壁垒。他们往往有技术,但是创业办公司,不能仅仅从技术着手,而更多的是从客户的需求开始,从市场的调查开始,再回溯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北京必必普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斌从海外归来,经过创业后,感叹:海归怎么才能赢?只有比“土鳖”还要“土鳖”,才有可能创业成功。
人和之求
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革命和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的信息化、全球化、人本化,要求企业必须能快速、准确地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做出反应,在内部建立合作、协调的机制以提高效率。以团队为核心的企业结构重建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企业要迎接挑战、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更需要通过良好团队达成。任何期望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团队都必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人才优势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一大特点。海归精英给国内创业大潮带来各种人才,推动国内各行各业创业的发展。一些留学人员选择以团队形式回国创业,这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留学人才,这也是留学生创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之一,发挥国内国外团队和群体作用。许多海归企业都采用部分成员在国内创办企业,部分成员在国外搞研发的模式,这样既可以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又可以利用国内的市场、资金和廉价劳动力。与国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在国外也有企业,可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在清华科技园中就有很多海归企业都采用这种形式。
相比而言,大部分本土企业正面临着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不规范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战略转型。人力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与海归企业的团队质量相比就略显逊色了。
《全球创业中国观察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2006年的创业活动指数为16.2%,即每百名18到64岁的中国成年人中,有16.2人参与到了企业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半的创业企业中去。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排在第6位。
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同时,新经济不断显示其无穷的生命力。对于未来,海归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有关专家指出,这两派企业的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就是说,“本土派”企业家要把发展海外业务作为主要项目来做;反过来说,“海归派”创业者应该比较多地融合于中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