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1977-1998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称,“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状元当中,考研和出国成为大学毕业后的首选,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8月6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历年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
深造与出国成为状元首选
调查发现,高考状元进入大学之后,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在统计到的350多名状元中,可统计到职业状况的有130多人,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
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表示,对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国家应该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培养,以后任由其出国。他建议国家应该为需要发展的专业设立奖学金。
考场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同样在“杰出政治家”中也没有高考状元。
蔡言厚认为,这也说明了高考状元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状元仅是“考场状元”,尚未成为“职场状元”。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作为各省份高考的第一名,选择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受到的是中国一流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并没有社会期望得那么“理想”。
高考状元诞生时的风光与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落寞,应当引起社会对状元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教育的反思。
报告解读
多数状元职业与专业脱节
调查分析130多名状元所学专业与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发现,大部分状元选择了与自己就读专业相关系数不高的行业作为职业。
课题组专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冯用军指出,高考状元之所以职业发展缓慢、职业成就平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不是立志,而是随大流的结果;因而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这不仅浪费了他们的宝贵精力,更多的是浪费了教育资源,这是值得教育界反思的地方。
状元就读学校相对分散
对比“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高校情况,蔡言厚指出,1999年以前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相对分散,而1999年以后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非常集中。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纳入内地统一招生后,部分高校在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已基本上被香港高校所取代。
蔡言厚认为,高考状元就读学校如此集中不是一种好现象。一些其他大学的优势专业也应该有招收状元的能力。
对于专业的选择,蔡言厚认为,1977-1998年状元的专业选择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如今高考状元纷纷选择热门专业。报告建议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能源、环保等国家急需发展的专业和重要的基础专业。
对话状元
“今日成就与‘状元’无关”
对话人物:吴小琛
1989年甘肃高考状元,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系,现为思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新京报:知道自己是高考状元时心情如何?
吴小琛:没什么印象了。当时中国的外贸很火,所以好多人都报对外经贸大学。当年有十七八位高考状元和我一起进了对外经贸大学,所以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优越感。
新京报:大学成绩怎样?
吴小琛:成绩没问题。
但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没有特别的地方。
新京报:状元的光环对你以后的生活有影响吗?
吴小琛:没有什么影响,也没造成压力。1993毕业后到外经贸部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后来又辞职赴美留学,回来后一直做反倾销应诉律师,现在在国内也算是数一数二。作为人生目标之一,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靠我毕业后个人的努力获得的。至于当年考了状元的事情,现在偶尔会当做一个谈资和朋友聊起。
“古代状元留名者不及1/10”
对话人物:郭方
1977年北京文科状元,现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京报:状元称号为你带来过什么荣誉和奖励吗?
郭方:没有。高考之时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状元,1997年,有媒体做高考20年的报道找到我,告诉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状元。
大一以第一名成绩考上社科院研究生时,倒有媒体报道。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因为你是状元而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态度。我今年快60岁了,我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做学问上,现在还是默默无闻,但我不后悔。
新京报:你研究历史,我国古代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状元多吗?
郭方:古代的状元,当时也很荣耀,但最后能留名的不到十分之一。清朝曾经出过两个连中三元的状元,最后也默默无闻,在历史上什么名也没留下。
历史上的状元大多好读书,能考状元的人都比较老实实在,因此走升官发财路线的不多。有的进了翰林院,也是从地方知县知府做起,其中不乏不愿在官场打混者,最后都辞官回家读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