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从4月1日起,到英国留学签证费要涨价了。学生签证费将从目前的85英镑提高至99英镑(约合1480元人民币),六个月访问签证费从50镑涨至63镑,过境签证费从30镑提高至44英镑。其中涨幅较高的是工作和长期访问签证,二者均从85英镑提升至200镑(约2990元),定居签证则从260镑提至500镑。
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高考了,在高三学生紧锣密鼓地准备考试的同时,不少学生家长已开始在咨询留学中介,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后路”了。“上不了清华北大就出国”,是考生家长们之间的热门话题。4月1日开始的赴英签证费用上涨,将对人们的选择有何影响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
高费用难挡留英热
“签证费在整个留学费用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想对我的选择不会有什么影响。”3月28日,在一家留学中介中心,记者碰到了一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家长,当询问到赴英签证费用上涨的问题时,她告诉记者,由于英国的学历国内认可度高,一直是很多家长考虑让孩子留学时的首选国家之一,而“有去英国留学打算的人不会在意这一点费用的增长。如果签证费上涨之后,通过率能提高,那我反而会很高兴。与费用上涨相比,我对所申请学校政策上的改变更加注意。”
据记者所知,一直以来留学英国的高昂费用都令不少家长望而生畏,所以选择去英国留学的家庭多半家境殷实。由于中国高中毕业生不能直接升入英国大学本科,要么读预科,要么准备A-Level考试。像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这样的好学校都没有预科,读预科只能上一般的学校,而参加A-Level考试需要至少一年的准备时间。除去在英读本科每年约6000至15000英镑不等的学费,还有一部分令父母头疼的生活费支出。
在英国吃一份麦当劳要六七镑,买一本参考书最少也要10英镑,在中国10英镑折合人民币100元左右,最少也能买三本以上的参考书了。按照这种花费,一个中国留学生预计一年平均要花7200英镑。像伦敦等大城市的花销更高达,9000英镑(约9万元人民币)。很多人会说打工能够稍微弥补这方面的开销,但一般打工费用为每小时5到10 英镑不等,这个薪资水平又能减轻多少家长的压力呢?
算下来,一名赴英的中国高中生每年消费会超过20万元人民币,四年就需80万人民币。即使如此,仍有很多家长执意要孩子出国留学,一是英国有很多享有世界声誉的高校,二是学制较短,英国本科3年、研究生1年。相比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而言,签证费用的上涨自然不值一提。
英国每年进账140亿
“每年赴英国留学的学生中,除了拿各种奖学金的公费生约400人,其余大部分是自费生,如果以每年大约20万元人民币计算,中国家庭在英国教育及服务方面总投入达1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参赞王永达给赴英中国留学生总体消费算的一笔账。
据了解,英国的教育经费由三个渠道获得,一个是政府拨款,一个来自私人捐助,还有一个是收取学费。因为近几年英国经济不景气,前两项基本缩水,所以教育资金极度紧缺。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英国本国学生或欧盟国家的学生与中国的留学生收费状况相差很远,招收一个外国学生的费用相当于招收4至7名本国学生。数以万计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英国读书,意味着大笔的资金流入英国。目前这笔收入已经占到国家总收入的10%-15%。
很多小留学生不到18岁就出来了,由于英国的公立中学不对外国学生开放,所以只好选择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例如一些寄宿高中,每年为12000、15000、18000英镑不等,仅仅是在英国留学的各国小留学生,每年就给英国财政带来了大约两亿英镑的收入。面对英国高校每年都会相应增长的学费,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仍然在英国教育产业中占有最大比例。
镀金也要讲究成色
望子成龙的心理和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很多家长在孩子不能考上重点大学时,义无返顾地选择让孩子出国镀金。国外的高校对这块“留学经济”的大蛋糕早已垂涎欲滴。
签证费用上涨并不代表拒绝中国留学生,相反英国政府对中国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英国政府向中国人发放的签证总数接近14.5万份,其中学生签证比2005年增长了21%,拒签率仅在10%左右,而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拒签率高达30%。今年3月初,剑桥大学中国遴选中心在苏州设立了考试中心,几天前英国17所高等学府又组团来华举办教育展。
对于英国高校抱团来中国招学生,很多教育专家也指出,到国外留学切勿盲目。如果对留学没有定位,不对该国教育体制做研究,不考虑子女或自身的适应程度,就容易陷入为留学而留学的误区。
业内专家指出,小学就把孩子送出国外,在无人陪同的情况下,孩子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养成不好的习惯;而中学出国,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适应国外不同的学制——英国中学科目繁杂,包括拉丁语、神学等多门课程,且A-Level考试内容很深,相当于中国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大学出国也要注意,比如英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虽然只有一年,但学习任务极其繁重一些中国学生之所以在英国不能取得好成绩,主要是不适应英国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