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毕业班的本科和硕士生也很焦虑,因为对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能否按时毕业决定了他们能否按计划入职新工作或开启人生新的一章。自2月底以来,英国高校大规模罢工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新闻头条。
虽然跨越4周的全面罢工已经结束,但在代表高校利益的英国大学联盟(UUK)和代表大学老师利益的英国大学工会(UCU)对大学老师退休金这个问题达成共识之前,所有参加工会的老师依然以“软罢工”——拒绝任何形式的加班,进行抗议。
大学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场所,还应该产出思想。
如果因为市场管理所需,仅仅关注课时数量、教员接触时间、作业评复周期、学生就业率等这些易于量化的教与学的指标,其实是把大学的意义本末倒置了。
因此,这次英国高校罢工,并不仅是老师们举牌抗议,还是一次全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的系统反思。
“寻求另一种大学”成为这次罢工的另一个主要议程。
不少院校都发布了师生共议后的高教宣言,这些宣言各不相同,但均是针对每个学校具体情况的改革议案。
归纳起来,是呼吁教育应以公共与公益为本、教育资源公正分配、建立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教学和科研环境等。
罢工是学术界采取的不得已措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两败俱伤的极端措施。
停课直接影响的是学生,尤其会影响到来英国只进行1年硕士学习或交换学习的国际学生。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分散在四周的14天全面罢工相当于将近1/4的总课时就没了。
而毕业班的本科和硕士生也很焦虑,因为对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能否按时毕业决定了他们能否按计划入职新工作或开启人生新的一章。
停课其实并不意味着教学完全停止。
从教学秩序讲,之所以这次14天的罢工以每周累进的方式进行,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学冲击的缓和。
比如我给本科和硕士生上的两门课,除了最后一周完全停课之外,因讲课、课堂讨论和答疑时间不同,罢工的前三周会有部分教学活动继续,如果学生有问题依然可以找我辅导。
全面罢工结束之后,有些大学还有2至3周的正常教学。
虽然在“软罢工”期间,老师们原则上不补课,但据我了解不同学校的老师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辅助学生自学,而且完全恢复了答疑时间。
但从另一层面上讲,对罢工的不同反应也映射出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不同理解。
比如就我的感受而言,虽然罢工后要求一对一辅导的学生数量增多了,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那些憋足心劲想考好成绩的学生往往积极联系老师。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老师罢工则是他们干脆连最后三周正常上课也放弃不来的最好借口。
类似的观点分歧在工会组织的学生和老师的见面会上也出现了,有的学生认为正常教学的紊乱是对他们学业的“致命打击”,也有学生支持老师罢工,并且体谅老师做出的弥补措施。
两方面的观点都可以理解,因为罢工确实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影响,但学生的处理和应对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其实早在3月13日和3月23日,英国大学联盟就提出过退休金的和解方案,虽然依然未能完全解决问题。
高校老师似乎对英国大学联盟的回应格外挑剔,其实很大原因是这次罢工引起的对“寻求另一种大学”的呼声。
即便对那些认为罢工对他们的学业是“致命打击”的学生来说,这次高校罢工对于他们来说也未尝不是大学给他们上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