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英国、澳大利亚等开设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国家与地区,都已和中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让其文凭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通过学制判断学位含金量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为完善我国的海外学历评估体系,教育部将规定国外学位修业年限不能少于两年(硕士),一年硕士和半年硕士将不予承认。”
近日,网上一条教育部新规让一些一年制硕士陷入恐慌。
随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现身辟谣,声称“没有此规定”。
一年制海归硕士面临就业难
“为什么你的硕士只有一年时间?一年时间能学到什么?”这是最让张航尴尬的面试问题。
每逢此刻,他的心里都会浮现出一种“被质疑的不适感”。
“去香港读一年硕士,原本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却被用人单位质疑。”张航有些无奈。
英国、澳大利亚等开设一年制硕士课程的国家与地区,都已和中国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让其文凭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通过学制判断学位含金量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
据了解,一些用人单位会在招聘期间,对海归硕士“年限”提出明确要求。
学制长短是学历含金量的决定因素?
就读于香港浸会大学的岳红豆并不赞成类似的判断。
岳红豆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从大三开始,她便计划去香港读一年硕士。
她认为,与侧重理论、注重学术的研究型硕士不同,一年制硕士更偏向实践方面的训练,这与自己想在短时间内提升业务能力的需求契合。
当前的就业形势打破了岳红豆对未来的规划。
为了在毕业之前拿到offer,从入学开始,岳红豆就多次往返内地与香港,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试图做到学业就业两不误。
但学制上的差异还是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
截至目前,这个广东女孩已赶赴北京、深圳、武汉等地找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但仍然没有等来好消息。
岳红豆的经历与网友hatehkust相似。
曾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的hatehkust,早在8年前,就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噩梦”,并写下一篇流传甚广的忠告帖。
帖子中,hatehkust用“后悔”“悲哀”“歧视”“惶恐”“无奈”总结了自己的留学生涯,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大家,“来香港读MSc(Master of Science,理学硕士)不仅不能镀上一层金,甚至可能成为简历上的污点。”
留学产业化 海归学位不再稀缺
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国际生源国,仅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就达到54.45万人,其中43.25万人回国发展。
留学的平民化发展以及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让学制短、选择多、花费低的一年制硕士成为出国深造的首选。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持有Tier4学生签证赴英留学人数为7.3万人,其中授课型研究生(一年制)人数上涨最为迅速,相比2015年涨幅高达82%。
如此火爆的一年制留学不免让一些学生产生投机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就有留学机构主动提供一些商业数据,明确指出哪些专业热门,哪些容易录取、性价比高。
而相应的海外高校也逐年增设一些中国学生眼中的热门专业,并适时降低录取门槛,打出“直接出国,100%入学,100%毕业,双语授课,落户北京上海”的广告。
庞大的市场还催生了一些非常规的服务项目。
例如,不出国就能拿文凭的认证服务,以及花高价进名校的学位买卖。
一些网站甚至宣传:免GMAT、GRE,不需本科毕业即可申请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波士顿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内的硕士学位。
在暗访过程中,这项服务定价10万美元。
产业化让海归学位不再稀缺,市场乱象让海归就业从“黄金时代”坠入“青铜时代”。
尤其是人数日益增多的一年制硕士,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陈果是北京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人事经理,已连续7年参加校招工作。
她透露,一些单位的人事主管并不喜欢招收非名校的一年制硕士,她本人也不例外。
在陈果印象中,不少一年制硕士“心比天高”。
“一方面,时间短,语言环境还没熟悉就回来了;另一方面,工资要得很高,工作水平却达不到预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