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BBC的纪录片到底带给英国学生多大的影响?英国学生在中国式教育下“变形”到底能成功吗?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BBC专题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开播后引起了中英两国观众的高度关注,国人对中国式教育狂虐英国学生的桥段喜闻乐见,而英媒试图从中探讨中英教育的不同之处,他们真的能洞见其中的奥秘吗?英国人真的希望在一场真人秀的启发下让他们的基础教育脱胎换骨?
一部BBC的“印象中国教育”
什么是中国式教育?
纪录片在开篇就这样介绍:“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
BBC在英国顶尖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由5名中国老师对50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展开中国式教育,并将在一个月的学习后与同年级其他学生比拼成绩,看哪种教学方式更有效。
这5位老师两名来自中国名校,其余3名来自英国本地的中国老师,都具备全英文授课的能力,在影片里他们却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
一切按中国学生的教育方式来安排这些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首先将英国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扩容到50人;整顿课堂纪律,不乖的学生罚站墙角;强调集体主义,统一穿校服,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升旗仪式;延长学习时间,将八小时的在校时间延长至十二小时;甚至不惜用上杀手锏式教育手段——请家长。
影片还侧重表现了中国老师死板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反弹,老师嘶声力竭地喊“不要讲话,听我说”,学生却聊天、吃东西;超长的学习时间让很多学生开溜了,请来的家长更赞成孩子的行为,学生对升旗仪式并不热心。
在几番轮番大战后,学校校长站出来表态说,高强度学习会使有自主精神的学生产生叛逆行为,自己的学生平时很有礼貌,学习专心且勤奋;他还认为中国式教学麻木而无趣,已经在崩溃边缘。
BBC的影片将中国教育者塑造成不可理喻、僵化麻木、声色俱厉的“闯入者”。而这是现实中的中国教育吗?
现实中的中国教育没那么简单
中国的中学生整体面貌可能如影片展现的那样,穿难看肥大的校服、超长的学习时间、强调纪律和爱国、 除了学习不允许也没精力发展其他爱好,高考结束后开始解放天性。
但谈论中国教育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在这个国家谈论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就像中国的方言一样,大概可分为两大区块,而具体到每个地区又截然不同。
巧合的是,BBC遴选的这五位中国老师中,有一位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她是该校的初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省特级英语教师李爱云。而这个学校今年仅有21名学生参加高考,295名学生在高考前就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录取了。在国内没人责备他们应试教育抹杀学生天性,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精英派。
相对于这种精英教育,就是BBC影片所诟病的“考试工厂式”的教育模式了。这种模式不仅有全封闭军事化管理学生,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可以量化管理,高考前安铁栅栏防学生跳楼,高考后全校撕书狂欢。
与黄冈中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学校比起来,英国学生的抱怨简直就是犯“公主病”了,他们看到的只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皮毛。
中国还有很多不具备谈论基础教育的地区,那里没有校服、没有教学场所,没有合格的老师(有些可能还是拐卖来的),这些也是中国式教育。
当然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与以上所以情况都不同,一个地区有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一个学校有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生竞争进入更好的学校,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玩命学习,也有看课外书、逃课和打架,这是中国大部分城镇的教育模式。
普通学校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时间去发展素质教育,也无法复制严酷的考试工厂模式,他们与重点学校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
英国复制中国教育模式难奏效
英国教育与中式教育本质不同,人才评价体系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
影片中中国老师认为,英国学生没有中国学生努力是因为高福利,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这些学生说不定就不这样了,而英国教师认为这是荒唐的。
中国教师的这种观点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学生的低安全感状态的由来——“没有高学历就没有受人尊重的工作”最不自由的学习方式恰恰是为了追求最大可能的自由与权力。英国学生“胸无大志”的现象恐怕是源于他们成熟的社会模式:少数精英和大部分的普通公民社会,但这也是社会阶层的固化的一种表现。
英国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的退化让英国教育者忧心忡忡,希望通过引进中国的教师、教材来改变现状,或许,这和中国其他地区复制衡水模式一样很难奏效。
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我们相信下集将会展现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happy ending,所以不必担心谁来抹黑中国,相互关照两国的差异,这不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