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家长们不吝时间和金钱,乐于把孩子们放入这些俱乐部里,一则延长其在校时间,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权;二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兴趣班,让孩子们发展特长,挑战自己,同时也是他们社交活动的一部分。有一则电视广告,一对满脸焦急的父母在超市的停车场相遇,妈妈说我带女儿去芭蕾舞班,急着给了带儿子去足球班的爸爸一袋食品,然后约着一个小时之后家里见。
这确实是一些父母在孩子课后的写照——他们都忙忙叨叨把小学生们送往各种兴趣班。
对比公立学校,私校在课外班上提供了特别多的选择,而这些“课外班”大部分都安排在上学的时间里,比如午餐时间、上午休息和下午课间休息,还有一些早上的游泳、足球俱乐部,下午放学后的各种俱乐部,种类包括体育(各种球类、体操、游泳、芭蕾、跆拳道等)、音乐(管乐、弦乐、合唱)、戏剧、绘画、厨艺、园艺、手工、十字绣、桥牌、国际象棋、演讲、电影、杂志、电台等等。
没有一个课外班与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要科目有关,全是各种各样发展爱好的。
家长们不吝时间和金钱,乐于把孩子们放入这些俱乐部里,一则延长其在校时间,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主权;二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兴趣班,让孩子们发展特长,挑战自己,同时也是他们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比如小女儿去完十字绣班,钉扣子、缝校服都是她自己的事儿了;而去了厨艺班以后,家里的甜点则主要由她操作。
就算私立学校提供了各种兴趣班,但对孩子们来说,其实还只是各种浅尝即止的初步启蒙,一旦发现兴趣或者特长,家长们也会寻求社会资源,去各种校外俱乐部和假期夏令营(主要是音乐和体育)进一步学习。
比如M的两个女儿周六有两个不同的俱乐部:网球、戏剧,从11点开始到下午4点,形成她们周六的主旋律。
英式教育一直最注重的是发展个性,因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创造力。
可惜的是,随着这些年人口激增和经济衰退,教育资源越来越难以被所有国民充分而平等地利用,也侧面造成一些有所追求的父母正在逐渐变成负面形象的“虎妈狼爸”,这里面亚裔比例颇大。
看起来是不够公平,但可惜,教育只能选一种模式,或英或中或美或印,孩子们也只有一个成长环境,只能看清楚各种利弊,尽量取为己用吧。
远在伦敦,最深刻的体会是,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不会有一国独大,不管是英、美还是中、印,全球的眼光、多元的文化、国际的平台和视野、融合的哲学观与修养,应该是这一代孩子所需要的。
死抱某种教育模式,没有必要,也是做父母的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