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相比于硕士留学生,“小留学生”在各方面仍属稚嫩。孤身在海外,如何适应环境、面对困难会否成为这群“小小少年”难以承受的烦恼?英国媒体报道称,“留学热潮”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在这股趋势中,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群体则在不断上涨。
根据2015年7月的最新数据,中国大陆在英国的小留学生比去年同期增长1302人,年增幅29.7%。
《2015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调查也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中国学子计划出国就读高中或本科,每年近百万的高考弃考大军中,留学党占到两成。
相比于硕士留学生,“小留学生”在各方面仍属稚嫩。孤身在海外,如何适应环境、面对困难会否成为这群“小小少年”难以承受的烦恼?
17岁少年寄宿家庭受委屈 各方推诿拖延数月
小J今年17岁,是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开朗男孩。
今年夏天,他在台湾找到了一家国际知名的留学机构,一次性付款2万英镑办理留学申请,于8月底到达Swansea,开始了在当地学院的本科学习。
然而,当小J走进中介所安排的寄宿家庭时,他“傻眼了”。
原本合同中写明的单人卧室变成了合租,小J不得不和一个德国男生挤在小小9平米的房间。
房间里除了两张床和衣柜,没有桌椅等家具,也没有通风设施。
德国室友常常在小J休息时开着灯和音乐,这给每日作息带来很大不便。
但是,拥挤简陋的卧室并不是唯一的问题。
暂且不提房东从未按照合同定期清洗床单毛巾,小J的三餐都无法得到保障。
按照合同,房东应在工作日提供早餐和晚餐,在周末供应三餐。
小J告诉记者,实际上“不仅不够吃,有时候索性没得吃”。
一些周末,房东在下午3点做饭,这一顿就权当“午餐+晚餐”,晚上不再供应食物。
此外,小J居然没有“家”的钥匙,导致他数次被锁在房子外,只能饿着肚子等房东回来开门。
最严重的问题是来自房东的种族歧视和语言侮辱。
小J说:“比如房东要我们清理垃圾桶,分明是我和室友共同做的事情,但房东就会更加针对我,而且经常用S和F开头的脏话。”
这样的居住条件从8月31日小J入住开始持续了两个月。
小J曾在9月向中介机构安排的辅导员Mrs. R反映问题,中介在伦敦的总部要求小J写一份报告,然后走相关程序。
但这个“程序”一走就是两个月,中介号称要给寄宿家庭“第二次机会”,可是房东的行为态度没有任何改变。
直到11月初,小J的亲戚Tina在英国得知了该消息。
“我们送孩子来英国读书不是来这么受苦的。”
Tina告诉记者在得知情况后有多么心疼小J,“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里,小孩子讲的话根本没人听,只有自己的亲人才会在意。”
Tina立刻联系中介和学校,在邮件中清晰列出寄宿家庭违背合同的行为。
Tina的出现让中介终于有所回复,但是,推诿和拖延仍在继续。
中介回复Tina,由于她不是小J在英国的法定监护人,所以,必须由学校出面才能处理。
学校方面则表示寄宿家庭是中介安排的,校方无法介入。
对此,Tina表示实在难以理解,这般互相推卸逃避只会让小J的处境更糟。
无奈之下,她只能拿出最强硬的态度要求校方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如果孩子因此发生意外,必定追究校方责任。
终于,在Tina的努力推动下,中介在11月6日安排小J搬家。
为了理清持续了2个月胶着的处理常式,记者试图联系该中介机构分配给小J的辅导员Mrs. R,但是,截至发稿前,Mrs. R没有回复。
除了中介是财大气粗的国际公司,寄宿家庭房东作为大学教师和当地议员的身份背景也让Tina倍感无力,更让她质疑其中的合作关系。
Tina认为,中介之所以迟迟不予回应,不外乎是与学校和寄宿家庭之间有着商业利益链条,学生利益并非他们关心的重点。
据了解,这家跨国中介公司与小J就读的学校合作已有至少3年。
回想过去的两个月,小J庆幸有Tina的帮忙,在事态恶化之前得到了解决。
当时遇到的委屈还算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只能默默吞进肚子自己消化。
如今问题解决,又即将在圣诞回家过节,小J终于如释重负。
他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独自在海外求学的同龄人们:“虽然求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一旦遇到问题,千万不要认为只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久而久之问题恶化,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又孤身在海外没有家人和朋友倾诉,最终无法承受很有可能就此走上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