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毕业论文是一年学习的总结,是一个把你一年来所学、所感、所想集中起来,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看法的过程。在我们学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分相当于两个 module 的学分,可见其重要性。我把毕业论文比作“宝宝”,一是因为它也有个从“孕育——发展——诞生”的过程,二是因为这是个即痛苦又快乐的过程。虽然五月底学期才结束(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期结束后才写的),但是早在圣诞节假期前后,我们就已经要开始为这个“宝宝”操心了。圣诞假前,我们都收到了电子邮件,说要在圣诞假后提交论文的题目。当时我傻了,好象才来英国没多久嘛,才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要开始最后一项工作的准备了,有点滑稽。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安排真是没错,因为做毕业论文是个严肃而科学的过程,要经过仔细的考虑,提早那么久让我们开始考虑毕业论文,其实是提醒我们学习的科学性,客观上帮助我们根据论文需要选择了第二个学期的课程(第二学期的课都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有一门必修课,叫传媒研究方法(Media Research Methods),我们要用到这里面学的研究方法自己去做研究,才能写一篇论文出来。老师启发我们说一般有两个方向,要不就英国的某个传媒做研究,要不就写你本国的传媒。如果我考虑写英国/西方的传媒,题目有所创新,但我一没有天天看这里的报纸电视,二在这里社交有限,要做访问都不知道找些什么人好。如果我考虑写国内的传媒,倒是比较有意思,因为中国的传媒正处于大发展阶段,有很多新鲜而有意思的课题,但问题是可以参考的书目很有限(特别是在英国),更何况中国很多统计资料都是没有上网的,不亲自到文化影视部门跑都不知道哪里才找得到呢!
不过,我的一个同学给了个很好的意见。她说,中国的地方性很强,很难对整个国家的某个传媒做研究,所以最好集中一个地区,比如广州/广东,我觉得很有道理。我经常和同学讨论,收益颇丰。每次有所启发的时候,总是会把那突然一现的灵感记下来,作为备选,不知不觉,本子上积累了好些尚欠成熟考虑的题目。元旦前后,按要求粗略地写了个 proposal 就交上去了。
圣诞假回来,我们开了一个 module 以外的课,类似“论文指导”,根据我们的 proposal,帮助我们做修正,为期四周。因为我写的有关 media content(媒体内容),所以“不幸”要和大胡子教授一起讨论了,另外一个组的老师是一个面善的女老师,题目主要是涉及媒体政策、科技、新媒体的。说“不幸”是因为这个大胡子教授是铁板一块,无甚笑容,而且说话比较不留情面,上完他的课总是有一种很怵他的感觉。今天的感觉没有怎么改变,但是多了一个好的印象分,那就是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你的论文题目/范围的问题点到你不得不承认每个题目都有漏洞。
虽说 proposal 写得粗线条,但是上这个课,我还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比如就每个题目提出自己的研究目的、意义、担忧等,重点选了一个作为最有“发展价值”的题目,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老师的专业知识。设想,我自己都迷迷糊糊,老师又怎么能给我对症下药呢?
我们一个个轮流说自己的题目,然后大胡子教授给意见。我说我想写为什么广东地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不是国家电视台、不是本地电视台,而是香港电视台,然后写本地的电视台如何可以提高竞争力,要用的研究方法是 content analysis 和 foucus group interview,因为我有一个推测是语言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就是电视节目的娱乐性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我的论文是一个推理研究。我的疑问有二,一是又要写观众又要写电视制作者,会不会不够集中,二是要用两种研究方法会不会太难驾御(因为第二种方法是很费时费力的)。他听了,说我的论文题目问题不是很大(谢天谢地!),但他点到了我区分节目类型、要搞清采访对象的划分标准等等。就这样,虽然后来还进行了细化,但我论文的题目大概就这样定了下来。
在这个课上,听其他同学的题目也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过程。一个广州的同学写的是对比英国和香港两地制作的《Who wants to be the millionaire》和《The weakest link》(香港版本叫《百万富翁》和《一笔out消》),香港的这两个节目都是分别按照英国独立电视台和 BBC 的电视节目的模式制作的。其他同学的题目绝大多数还是写回自己国家的东西。泰国女孩写的就是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泰国女性的,英国女孩 Kiran 写的是男性杂志里的女性形象是怎么样的,马来西亚女孩写马来西亚三种语言(英、中、马)对“9·11”的报道有什么不同,科索沃同学写的就是科索沃电视里面儿童权利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如此种种。一听大家都是很有野心,但是给老师一敲,我们都发现了自己很多的问题,还得要从基础的阅读(阅读有关的书)开始,没有捷径可以走。不管如何,我们的万里长征,总算开始了坚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