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了重视。国家形象研究这方面成果日益增多。国家形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采取定性的研究方法致力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传播战略的描述。即使有定性研究,多是集中于美国媒体(何英,2005),几乎没有对英国媒介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实证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对2005年《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依托EBSCO报纸资源数据库,通过设定标题中“中国”(China)的关键词检索了2005年全年对中国的报道。文章共得到初始样本291篇。进而,文章根据报道的内容分为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报道四大类型。
1、经济上美化:逐渐崛起的超级大国
相对于其它内容的报道,《泰晤士报》更关注中国的经济报道,261篇报道中其中150篇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占到总报道比重的58%。其中,中国的汇率改革和纺织品配额以及中国对英国大型公司的巨大市场是三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泰晤士报》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包含热情和信心。“增长(Growth)”和“经济强国(Superpower)”成为定义中国经济的两个主要的中心词,常用的修饰词是“最大的”(largest; biggest)。例如:
例1、从总出口额来说,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在意大利之前),第四大经济商(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和国际外汇第二大占有国(仅次于日本)。
例2、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孤立,中国已经走向经济强国的地位,经济迅猛增长。
例3、中国将在这个十年的末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者,并将在下一个五年里迅速超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例4、庞大的中国和其稳健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这个亚洲强国超越英国和多数西欧国家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英国对中国充满了期待。对中国经济的溢美之词同样也表现在标题中,如美哉中国(sweet China )(11/25/2005)和好哉中国(Best China)。中国的经济被热情洋溢地描绘为一个快速增长的、前景广阔的经济强国。
2、政治上妖魔化:领导的专制政权
在40篇对中国政治的报道中,武器禁运、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成为了主要《泰晤士报》设置的主要议程,对这三个问题的报道篇幅分别为12、8、4,占到政治报道总量的一半以上。
英国媒介忽视了中国在政治方面的进步,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成为媒体反复炒作的事件。尽管天安门事件已经成为过去的一段历史,
其中,另外一个被妖魔化的符号便是“”。2005年共出现24次。英国媒介依然遵循着冷战时期的刻板思维,将描绘为专制者和独裁者。尽管冷战早已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于西方国家的脑海里。
例1、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中国不情愿告诉世界致命的非典病毒已经在境内导致的死亡比例,人们担心北京的领导人想要封锁坏消息。
例2、中国设置了精英警察分队,配备有武装的车辆和飞机,等待命令镇压暴乱。在乡镇,每周中都要爆发一次抗议活动。这些警察分队将驻扎在36个城市,由于加强对政权的控制,并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所以北京和上海部署力度最大。
与逐渐发展的经济强国报道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媒体上的中国的政治形象远远滞后于经济形象。国家依然是一个不民主的专制政权,残酷地践踏人权,侵犯以人为本的精神。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全面的崛起。没有一个全局视野的政治谋略和坚固的制度保障,中国经济的腾飞是很难想象的。然而,英国媒介中的中国政治形象与经济形象远远剥离,信息极为不对称。这同样也反映了英国媒介对中国爱与恨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给英国和世界提倡了强大的动力,英国对此爱慕有加;同时,政治制度上的执政与英国的意识形态又格格不入,英国媒介对此又是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