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知乎问答:头几天有幸与一位哈佛结业生聊天,原本满怀期待但愿从这位哈佛校友中学习到一些货色。没想到的是!这个校友真实是太让我绝望了!不由感慨为什么这类人也能进哈佛,从哈佛结业?!为什么名校中也有许多不靠谱的人?
feng,峰哥何峰
先援用美国物理学家费曼 Feynman 的一句话:
“When I was at Cornell, I was rather fascinated by the student body, which seems to me was a dilute mixture of some sensible people in a big mass of dumb people”
翻译:
“当我在康奈尔大学的时分,我感觉先生群体颇有意思。他们恍如是一些靠谱的人被浓缩在人数微小的傻缺群中。”
我有幸也已经求学于美国西岸一所名校。在那里读书的日子里,有些遭受也让我不由纳闷:我靠,似乎甚么人都能进这所闻名世界的学府呀。起初用数学推算一下,倒也不奇怪了。
“名校傻X”(原题用词如斯)这个景象,能够用统计学中的 type I & type II error 来解释。这个概念又能够被称作假阳性(false positive)、假阴性(false negative)。简略来讲,就是误把正的判别成反的,和误把反的判别成正的这两种过错。
这两种误判往往有着外在,不成和谐的对峙。当你试图减低其中一种误判的时分,往往不成防止要减少另外一种误判的几率。好比,假如你把每一个个嫌疑犯都判为有罪的话,你就不会漏掉真凶,然而你也极可能错杀不少无辜。反之你假如假定一切人都无罪的话,当然不会冤枉坏蛋,然而也放过不少罪犯。
回到名校里不靠谱同窗这个话题(原问题中的傻X一词仍是过于重口味哈)。咱们假定那些请求名校的人,或者说社会上,不靠谱的人原本就得多,好比95%的人都是不靠谱的。而名校的录取进程是为了尽可能筛除这些不靠谱的人,留下那5% 靠谱的同窗。然而名校的请求进程确定是不完善的,好比会有下列状况:
靠谱同窗被录取的几率:80%
不靠谱却被录取(admissions mistake)的几率:10%
靠谱同窗的录取率是不靠谱同窗录取率的8倍之多,按说这曾经是一个不错的录取流程了。然而咱们来看看后果。假定有1000人请求。按照方才的假定,其中
1000 * 95% = 950 人是不靠谱的。其中被录取的
950 * 10% = 95 人
而靠谱的同窗数:
1000 * 5% = 50 人,其中被录取的:
50 * 80% = 40 人
最初录取总人数:
95 + 40 = 135 人,其中不靠谱的人数占比
95 / 135 = 70%
而这是一个总录取比例仅有 13.5% (差未几是 Cornell 的程度),而且可以至关精确甄别靠谱与不靠谱请求者的学校。
所以,名校中也有少量不靠谱的人存在,只是浓度比社会均值低了一些罢了。其基本缘故是名校再子细的删选机制,也架不住潮水般的宏大的社会上的傻缺群体。虽然尽量升高误判几率,然而那些漏网的傻缺也足以让名校中的靠谱同窗浓缩在茫茫的傻缺陆地中了。这也致使了回答结尾所援用的费曼学生那句话。
此外,多学习根本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受害一生。大家能够构想另外一个(十分真正的)例子。假定有一种稀有的绝症能够经过体检反省出来。正一般人群中,这个绝症的病发率是 0.1%。假如你身怀该绝症,被查出的几率是 99.9%;假如你是安康的,却被误判成得了患上该绝症的几率是 0.1%(这也就是方才说的 false positive)。按说这个反省曾经是十分精确了。
假定你是一个普通人,体检中发现是阳性。你其实安康的几率是多少?
这里我就不详细推算了。计算办法跟方才的 “名校傻缺” 同。后果是 50%。这不克不及算甚么好动静,但最少还不是一个曾经失望的境地。在你抉择把你的余生纵情浪费和吃苦以前,你最少应该再去测试一次。
不外这 50% 条件是 "你是一个普通人“。假如你是属于该疾病的高危人群,那末就不是这个后果了。这就波及到 Bayesian statistics 中所说的 prior。而咱们的全部推算也是遵守了 Bayesian statistics 的思惟。这所有都没甚么难的(楼下一名留言说是初中生能够了解的。我赞成)。然而听说美国已经把下面这道无关假阳性的题考了考医生,大少数不克不及够正确解答。这阐明了根本的数学和统计学常识是如许的欠缺,哪怕在受太高度教育的人中。
不要成为这样一集体。学好数学和统计学。这可能在你人生的某个时辰,让你做出关乎生死存亡的正确抉择。
磐僧,NJU || 找任务中
看了下面的谜底,没有本人满意的,尝试回答一下
其实咱们无妨吧题主的问题扩张一下,其实实质不变,当初问题变为:
为何有时分咱们会以为一些所谓的胜利人士不靠谱?
我感觉次要有几方面酿成的。
首先,在交流和了解方面存在误差。
咱们无奈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咱们交流的时分只能经过他人做过的事件和说过的话来判别对方。咱们通常只能根据本人的设法推测他人,然而每集体都是有盲点的,咱们评估他人的时分不如说是反应了本人的心田。
咱们有时分关于对方行动的断定实际上是很隐约的。好比一个母亲带着本人的儿子游玩,儿子摔倒了,母亲不扶起来,而是任其呜咽,咱们怎么断定呢?咱们能够说,这个母亲不担任任,不知道好美观护小孩,小孩摔倒了也不扶起来。固然这个母亲有多是但愿经过小孩本人起来来熬炼小孩的抗挫折才能。究竟这位母亲怎么想的呢,咱们无从得知。又如果这个小孩起初没有本人起来,反而弄伤了本人,咱们就会吐槽这位母亲“不靠谱”,虽然母亲的本意多是好的,是但愿让他本人起来,然而这曾经不首要了。
又好比,有一些信息的不合错误称,或者是关于配景常识的了解不同,形成曲解。好比老外假如在中国的聚首上,他会发现中国人“不靠谱”,由于他会发现原本一集体曾经说本人不克不及喝了,此外一集体仍是强给他倒酒。
又好比说一些事件,咱们只要本人亲自阅历过,乃至有对比粗浅的领会才会明确,或者需求对比多的常识才能够明确,喋喋不休很难说分明。所以这时候候谈话不免会形成曲解。这个景象最次要的就是体当初网上的一些喷子下面,好比见到一些人说不克不及升高房价就喊人家是五毛的,等等。
有时分这类不靠谱是真的不靠谱,然而这类不靠谱往往反映的是一种靠谱的选择。
这句话说来太顺当,听我说分明。如果你有编程的天分,你天然会把大部份时间投入编程中,让本人进步,由于这是一种对比劣势。然而这样会让你在其余方面显得“不靠谱”,好比你可能会在社交方面后进于他人。然而这类选择对你来讲是最优的,最靠谱的选择。好比咱们说德国的工业次要是以精度高,耐用而知名,美国次要以翻新闻名。其实这类后果也是一种对比劣势的后果,轮翻新,德国天然不克不及和美国等量齐观,然而德国人凭借其谨严和精打细算的工业精力最大限制的发扬本人的对比劣势,所以也发生了得多世界著名的品牌。相似的还有中国。中国的“短处”就是休息力成(没)本(尊)低(严),所以凭借这一条也能够包管中国制作横行天下。所以假如你让一个数学家天天抽出时间来寒暄交际,其所带来的效益不如天天钻研数学来的多。所以这类选择是最优的。
所以当咱们看到胜利人士的时分,咱们要想一想是哪些方面让其取患了明天的成绩,而不是专一于其“不靠谱”的方面,而后觉得命运不公,觉得那末脑残的人均可以胜利而本人不成以。可能你这是没有发现人家厉害的方面。有的人深通兽性,很长于做“瓜葛”;有的人对市场驾驭对比精确,能知道房价啥时分会跌,何时该投资何时该收手。恰是因为他们有这些短处才使得他们能够胜利。反观咱们得多人,见到一些老板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就彻底否认对方,感觉对方的胜利全是运气,见到一些专家说了一句逻辑有破绽的话就吐槽人家是“砖家”,就感觉本人比对方拙劣得多。固然,假如你脸皮足够厚,你也能够问一个历史学家xxx是甚么星座的,我包管你能够难倒99%的历史学家。这样终日糊口在这类自我知足中,看不到对方的短处,只会让人抱残守缺,不会上进。
相同,假如你是一个上进的人,假如无机会接触到胜利人士,应该次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忽视其身上的缺陷(并非说认可),试问谁没出缺点呢?你应该问一个编程高手怎么把顺序写好的,你应该问一个投资高手是怎么剖析市场的,你应该问一个作家是怎么有创作灵感的。这样你会提高的。固然,你也能够反过去寻觅自信,你能够问一个数学家怎么买丑陋衣服,而后感觉人家目光奇差;你也能够像是孔乙己同样问茴香豆的回字有几种写法,反正你总能找到这些小问题的。
有时分发现他人的劣势是一件很难的事件,不要认为你的下属只会拍马屁才会升下来的,也不要认为煤老板只是运气好才是煤老板,你认为只有够狠就可以当黑社会老大吗?你认为凤姐是傻吗?你要知道她曾经拿到美国绿卡了,你能拿到北京户口吗?假如你对别人的了解只是在这个档次,那末你一辈子注定是个屌丝了。说一句说烂的话,糊口其实不短少美,只是短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些牛人可能也是同样,只是大家短少发现的眼睛。
题主,当初说说这位哈佛的同窗,他既然能够上哈佛,必定是通过了层层筛选,为何你不想一想是甚么缘故使得其经过层层筛选获的录取呢,为何非要纠结其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缺陷呢,他身上确定有值得咱们学习之处。你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而后排汇对本人有用的养分。
Study Cohort
他只是不肯意跟你靠谱
陈振宇,没有须要取悦一切人。
我不知道你说的哈佛校友是怎么不靠谱的,
有的时分一两句话,一两件事很难判别出一集体本色的。
刚好我也意识一个哈佛JD,大我一届的学长。
头几天回国的时分还一同出来吃了个饭。
全部人看起来真的是充溢了“屌丝”气质。
25岁的人了,出来吃饭穿个拖鞋,七分裤,印着广告的T恤衫,没有整顿的头发。
不会开车,不上知乎,也没有智能手机。
一同吃饭的时分咱们也不聊甚么粗浅的话题,就是讲着过来有的没的货色。相互黑一黑。
这样的人离着大家心目中的哈佛法律博士几乎差了十万八千里吧。
然而我知道当年终中的时分他就学完了高中数学,SAT满分却选择了一个普通的LAC学数学。
本科结业当前决然考了LSAT转去了法学。
在哈佛这类大神星散之处他也是全部系里的前五名,作为一个本国人英文说得比美国人还溜道。
在韩国最佳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做实习拿的钱比我正式任务还高。
能进这类学校的人,或许不是甚么都强,然而必然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地方。
马思聪,哈佛大学 修建硕士在读
来凑个热烈。
这类问题回答了似乎多少都带着经验题主的心态,所以我纠结了一下。
而后明确了其实也没须要。由于我感觉真实的谜底不存在歧视啊自卑感啊之类的。
就是两个普普统统的人,平等地交流。
答主您感觉随意大巷上找个生疏人你俩沟-通甚欢,相见恨晚,胜读十年书的概率有多大?
这就比如把牛顿和莱布尼茨扔一同,俩人能谈出个好来?
假如不知道此人是哈佛结业的,您还会有这类埋怨吗?
换句话说,俩人聊不来和他是否哈佛结业的无关系吗?
聊不来就是聊不来,看不上就是看不上。在各自的畛域里拔尖儿的一批普通人罢了,何况未必拔尖儿。等我结业了哪天走大巷上遇到您,我估量您也未必就会顶礼膜拜立刻给我磕一个吧?(玩笑了,就说这事儿)
仍是那句话,在大巷上遇到一个生疏人,俩人谈一番之后一方能让另外一方完全佩服的几率是多大?从先秦到当初,苏秦张仪,刘邦李广,二爷孔明,王守仁,周恩来,都是这类人物,大巷上能有几个?名校也只不外是其中要素之一,罢了。
我感觉“名校”教给人的是两条最首要:1.世界很大;2.做好本人。
此外,反复一条我始终深信的观念:一集体是由于他本人牛逼才无机会,无意愿进入名校从而更进一步,而不是说你上了哪一个名校你就牛逼了。名校又不是女明星……
此外顺便修正增补一下:确实是这样的,让您绝望不代表这集体就没有资历和才能“进入哈佛读书而且结业”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您的规范也不是独一的规范。
王路,大众号:王路在隐身
柳宗元的《黔之驴》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
你第一次见一集体,很容易就感觉他很猛。首次见面,只有他不是太傻逼,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陈腐感,让你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不同于本人四周人的存在。
第二次见面,聊的货色有一半和上次同样,谈吐也没有发现太多新意,你就感觉上次对他的程度高估了。
第三次见面——这货很平凡嘛。
第四次见面——他就是个大傻逼。
根本上,对一集体的印象,就是这样变动的。
看书也是同样。第一次读一集体的书,感觉惊艳;再读,感觉平平;再读,感觉作者还不如本人。
此外一点,是四周言论的误导。
我记得初中时分,那时分没看过甚么书,翻余秋雨的《文明苦旅》,感觉至关不错。
比及我上高中时,翻的书多了些,听到得多人批判余秋雨,余秋雨的书我也没再翻过。
大学的时分,我就感觉余秋雨太low了。
但不久前,偶然在藏书楼见到余秋雨的书,关上翻了翻,其实,不像这么多年以来感觉的那末low,乃至,在文章的可读性方面,有得多值得学习之处。别的都不管,最少他是一个长于挑逗情绪的人,——仅从技术方面看,这是值得写作者学习之处。
如果我不是时隔十多年后从新翻开,我就不会改动这类印象。
所以,当你和一集体相熟了之后,很容易疏忽掉他身上的短处,反而对他充斥着傻逼气味的一面,你捕获得很敏锐。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就是这模样。
回帖
嗯,转完了。
所以,不要小看傻逼,傻逼可能比你牛逼很多。
回帖
呼,好长~
回帖
看完也是不易啊
回帖
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