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上月初,就是结婚领证前最后的那一周六,下午当即决定去旅行,便背起包到了珠海,第二天赶早过关,到了澳门。
这座城市留给我的印象远比香港深刻,可能就是更偏爱那样色彩缤纷的楼房、那样的异域风情,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城市的摸样。甚至在那里我总会想到大学四年的哈尔滨,都有着欧陆风情。
这是一座色彩的城,亦然是温暖的。我发现,最小的事物反而能够不小心的触动内心,如同炮台上的一对小麻雀,如同牌坊前热情相拥的恋人,如同公交站帮我换零钱的女子,如同竭力听懂我的表述的大爷,如同教堂前的爸爸和小女儿……
----1月8日晚文字 四季光影
回帖
■入眼的这栋楼.墙体的色.路牌.让我情不自禁的陷入一种情绪.
我就这样呆呆的在这个路口站了许久.每一个片段.每一下快门似乎都是一个故事的延续.
早晨7点多-下午2点半,7个小时,可以读懂一个城市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匆匆,比路过要长,比读懂短很多。这是速读吧,若是一份答卷,不知道自己可以打多少分?:)
静下来,在健忘的神经启动前,赶紧在当天的夜晚记录下来。
从过关不久,我就在公交站感受到温暖。扫地的阿姨、坐在一角的大爷、主动愿意找我换零钱的女人。车外蒙蒙的雨,疑似工作日的匆忙脚步,而后主街区的寥寥无几的人,想起中央大街的彩色调的楼们。转角处买着早点的小车,几回光临,而后真正发现大三巴。还未醒来的街道,俨然还不是商业区的熙熙攘攘,确实我到的时间太早了。相比后来,真的还是觉得后者更适合这里的气质吧。尽管我更喜欢人少的地方,可是却觉得大三巴本就是人挤人的地方吧。
我到牌坊仅仅1个小时的时间,哗啦啦就来了好多的旅游团,听口音都是内地来的。不下5、6个边走着都会催促同伴,“时间不够了,稍微快点”或者“是不是要集合了”类似的话语。我庆幸自己没有参团,相对时间自由的在这里走走。大三巴和威尼斯人是计划的重点,所以避免自己粗心的错过什么,在粗略看了一遍牌坊前后后,在高地上站着,看着还不是很多的忙着合影的人们,看着清洁女工的身影,看向山坡下的有些破旧的街区。而后发现炮台和澳门博物馆,便朝炮台走去,当我从炮台上下来时,人就真是多了,就是很多团到来的时候。那会的照片记录是10点。
炮台上我遇到很让自己释然、让心清新的画面。那里面的组成很简单,炮台老墙壁上的两只小麻雀,后来是一群在草坪上吃食的小麻雀们。那会子好似回到欧洲在广场上遇见鸽子的感觉。炮台下来时,发现小麻雀不是很怕人。在一个块只有我的地方时,我举起相机记录炮台围墙台上的小身影,竟然抓拍到一张很清晰的,很兴奋,它们两是那么的可爱!我兴奋的不行了,想起卡昂城堡上的两只鸽子。------------------从炮台的上面到大三巴之间,有一块大的平地,算是中部高地吧。中部高地那种了不少的茶花,都还是花苞、仍未开放,可能是天气太冷的缘故。那一片茶花前有两个靠背长椅,雨后还满是水滴。没有靠近时,就看到圆圆、小小的鸟儿蹦蹦、低低头的觅着食。
----12月2日傍晚evernote随记 四季光影
回帖
■走过街角.华丽的色彩.和雨水的冰凉还有寒冷的冬.一世的热闹.宁静的在心底.摄于澳门.冬.
回帖
■建于1569年的仁慈堂,主体的白色在绵绵细雨中依旧亮丽。
拱廊里三四个女人,不知是躲雨还是在等待着什么。
根据之前在网上所见的文字,这些女人应该是葡裔的。
真想上前跟她们聊上几句,可是自己只有远看着了
■那时距离圣诞节还有些日子,广场上的节日氛围已经很浓了
周日,是不是当地上班的日子,还是我实在来的太早了,所以行人寥寥?
背对着我出场的黄包车,很有话剧感。
回帖
■我过关的时间是最早的那一批,而后坐公交到了大三巴附近的街道。
街上行人寥寥,遇见这个早餐小车。老板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些腼腆。
这张照片是我买了虾饺皇类似的东西后,才拍下的。
在一座城市,当自己一个人独行时,会遇到不少的不曾留意到的细节。与人、与物。
回帖
■大三巴附近的一个广场里,骑楼风格的建筑、加上欧式的灿烂色彩。
建筑是城市的框架,而真正其中的人们才是流动的灵魂。
早早的,报铺前的老者、行色有些匆匆的大叔,不知去向何处。
回帖
■即便是常见的邮政,一改沉闷的绿色,而是这热情的红。
甜蜜的色彩,没有俗艳的感觉
走过一位葡裔女士的身影。这是印象很深刻的照片
回帖
■我是这个清晨最早过来的游客之一吧?在牌坊前,感觉这是属于少数人的城
特别扫地的阿姨,感觉这是她一个人的澳门,尤其在镜头里。
回帖
■时间尚早,人流还未到达这里;而后的几个小时,大三巴下汇集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几步之遥的这个小巷、这个小角落却鲜有人关注。
在附近小店兜售的明信片上,我看到一个镜头,需要从这里走上去。便发现了一个美好的角度
这便是一个人行走的好处,即便孤单,但也有不断的小惊喜。
插入大三巴简介: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为1580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
回帖
■那些明信片中,我很爱这个角度的,都是站在这个小巷里拍下的。
回帖
■虔诚的握在手心,许下心愿。上帝的力量
想起巴黎圣母院,让懵懂的内心有种牵引力,飞向空中,轻盈的生活
回帖
■澳门与广州相聚不遥远,花香四季,紫荆花开
回帖
■9点49分的大三巴前 游客开始增多了
回帖
■早晨9点48,大三巴的石柱上可爱的小鸟。滴滴的小雨是否让它想家了
■这是我们最常看到的角度,来到这里之前我从未想过它的背后是什么样子
似乎是一种思维模式,当走上山坡地、看到背后的样子时,才意识到“遗址”的真正含义
回帖
■这是牌坊的背后与侧面。教堂的残墙一直用钢筋支撑着,
有种莫名异样的痛楚,尽管不知道过去为何留下这样的摸样
回帖
■人们来了又走,走了或许也跟我一样又回来。
我在这里走了好多圈,几乎大部分的时间就在周边跺过去。
这是牌坊前的两个雕塑,温情不已。
在它的旁边我见到一对外国人摸样的情侣深情相吻,
无比暖意。只可惜我不敢镜头记录下,担心打搅了他们
回帖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八景”之一,位于炮台山下,左邻澳门博物馆和大炮台名胜。
不巧,那天周天,博物馆未开门
回帖
■这是自己一直喜欢的色彩,湿漉的石板地,薄荷气息一样的叶子散开来的绿。摄于炮台上
回帖
■炮台上这个指示牌很有爱意,雨水的滋润下越发的新绿。
孩子的可爱和自然界的生命力似乎都写在其中,很喜欢。
后面的绿色似乎又跑去了日本似的
回帖
■《一个人的澳门》。炮台上远远看见一个男人的驻足,想到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