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玛瑙腰带 唐朝(公元618-906)《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
玛瑙腰带 唐朝(公元618-906)
《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
用玉带”。这说明:中国带制之制始于唐朝,这在中国文物界是公认的。虽然在此之前北方
少数民族有蹀躞玉带、万钉带的存在,但其并未成为朝廷礼仪用带。而唐代官服玉带,以胡人纹玉带最为有名;
唐代带胯以玉为最高,其次则为金、银、錀石、铜、铁等。玉带的图案有多种,其中以
胡人纹玉带最为多见而有名。铊尾皆为胡旋舞形象。海内外极少数著名的博物馆也有成组的收藏(九块以上),皆为国宝级文物。
它是唐代服制增设玉带应是受古于阗国所进玉带影响的重要物证,也是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在玉器上的反映。伎乐纹玉带,更是唐朝引入西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典型的吸收西域音乐舞蹈文化的产物。伎乐人所用乐器,如箜篌、笙、排箫、答腊鼓、腰鼓、弹箏、铜拔、羯鼓、齐鼓、琵琶、横笛、拍板等更是为西域音乐文化遗存及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胡人进宝纹玉带饰则是西域文化及精神生活的体现。二者皆是大唐盛世与西域、中亚文化交融的体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玉带做为最高级别官服带制,是历史上的首创,同时用玉带的形式象征官位及其权力,进一步形成定制,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朝廷礼仪玉器的重要发明和地位尊卑的体现。
玉带及其带绔制度,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礼制下的等级及权力观念,适应了统治集体官位尊卑的体现之需,因此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五代直至宋元明官仪中一直沿用,并在宋、明二朝达到最高峰。
仿古玉圭 明清16-17世纪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增加了雕刻的难度。
仿古玉环 明朝15th-16th世纪
“仿古”是中国艺术史上的时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古人精湛技艺的钦佩和敬仰;十五世纪的仿古的风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朝(1368 - 1644)已经重新组建对中国的统治,从蒙古人手中接管了(元朝,1279 - 1368)。中国的传统和风格在万物复苏,尤其是许多陶瓷和玉器,是仿照古老的形式制作的。
这个玉环是龙与男孩嬉戏,这种造型的吊坠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红山文化中就有雏形,一直持续到商、周时期(公元前1500 - 221)。
腰带钩
东周时期公元前4th-3rd世纪
这个拱形皮带扣是由镀银和镀金的青铜镶玉块制成。
玉第一次被用来修饰腰带和其他衣服钩在 公元前7-6世纪,和黄金、银、半宝石这些贵重材料一起,被用于装饰武器和腰带。
这件展品是玉石镶嵌,两端造型为虚构的动物面孔;上面4个矩形图案为饕餮纹,主体是两头水牛背向而立;
铜带扣
东周时期公元前4th-3rd世纪
古代中国男人使用腰带系紧他们的裤子。东周时期(公元前770—221年),腰带扣成为日常用品,也许是受到游牧部落的影响,骑马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始需要用皮带把裤子或长袍系紧,需要一个钩子把皮带扣紧;大量的衣服钩在东周时期的坟墓中被发掘出来。
铜质腰带扣迅速普及开来,因为比金银玉制品要便宜一些,但是在那个时期,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铜牛头
东周时期公元前4th-3rd世纪
这个牛头和一个类似的虎头(现存美国华盛顿特区自由画廊)是从一个战车埋葬的墓穴中发掘的,坟墓就在洛阳附近,这里曾是周朝的首都(公元前771 - 221),后来证实这是周王的陵墓,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铜首的精美。公牛的头非常圆,突出的耳朵,大眼睛和模仿的鼻子和下巴,眼睛曾经镶嵌玻璃,现在已经瓦解。
这两只动物的头可能用来装饰战车车轴,后端有一个矩形套接,套接部分顶部和底部有方孔,用于安装和固定木轴。
铜鼎 商朝12th-11th 世纪
古代祭祀时盛装食物的器皿;青铜器最早是在商朝开始铸造,目的是祭祀等仪式时使用,而并非用于日常生活中;成套的青铜器通常会伴随主人陪葬;
这个双耳三足鼎,上刻有两种主要纹饰;一种为多个矩形或菱形图案,其间铸有铆钉造型;另一种为上部的饕餮纹变体,饕餮纹由这种带状纹饰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形成了更加丰富的纹路变化;
饕餮纹的典型特征是,有一个正面的兽头,有对称的双角、双眉、双耳,以及鼻、口、颔等,有的在两侧有长条状的躯干、肢、爪和尾等。余下空间多填以云雷纹。饕餮上有类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鸟的羽毛。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
学者把商代和周代的饕餮纹分为4型:“独立兽面纹”、“歧尾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与“分解兽面纹”。独立兽面纹无体无尾,而分解兽面纹是到殷墟二期才兴起的,躯体和尾变化为线条,足、爪则已消失。
饕餮纹最早见于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但没有角、躯干和尾。山东龙山文化也有在玉器上刻上饕餮纹,但实例只有一个。二里头文化中,有一种特有的青铜牌饰,上亦有饕餮纹。
商代青铜器,尤其是尊、卣(音有)古代一种中型酒樽,青铜制,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与提梁,多用作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鼎、罍(音雷)之上,大部份都有饕餮纹,而且占器物的最主要部份。与商朝同期的四川三星堆文化,在青铜器尊、罍上也使用饕餮纹,图像与商代的稍异。周初仍然流行饕餮纹,到西周中期归于衰落。
饕餮纹后世仍偶有使用,如第五套人民币20元纸币正面印有饕餮纹。
“殷人重鬼”,商代饕餮纹有其宗教意义,但具体意义何在,学者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饕餮纹上的神兽,帮助巫师沟通天地人神,是巫师的助手。也有学者认为,这些神兽是氏族所祭祀的自然神或远祖神,是受上帝之命,降雨并带来丰收的神祇。也有学者主张,这些神兽就是上帝本身,饕餮纹就是上帝的脸。
错金银铜器(DUI)此处有疑问,如果是“镦DUI”,为乐器;但大英简介为祭祀盛装食物的,请前辈们指教!微信:zheming002012
东周时期公元前4th-3rd世纪
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是用两种金属不同的金银光泽显现器物上的花纹,达到美化器物的作用,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至今已流传了2000多年,而且现在仍在使用。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边,“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厝(错)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丝丝入微。其制作工艺流程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图案、铭文、纹饰或字形所需的凹槽,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极细极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锤打牢固后,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彩熠熠。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光彩照人。
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
----饪食器主要的有鼎、鬲lì、甗yǎn、簋guǐ、簠fǔ、盨xǔ、敦、豆、铺、盂、俎zǔ、匕等器。
----酒器主要有爵、角、觚gū、觯zhì、斝、尊、壶、卣yǒu、方彝、觥、罍、瓿、盉bù
、枓、勺、禁等。
----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青铜兵器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
陶器民居模型陪葬品 明朝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的世界和生前差不多,所以墓葬中安放的物品都是平时生活习惯所需要的物品;在汉代221年至公元220年的墓葬中,陶瓷模型的房屋,农场动物,仆人,艺人,盘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十分常见。
这组展品所体现的是汉人的民居院落,制于明朝,各处细节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
景泰蓝佛教曼荼罗或坛场
(供俸菩萨像的清净之地)
清朝 AD 1772
坛城,梵文音译“曼荼罗”或“曼陀罗”。用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图形绘塑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坛城是密教修习和供奉的重要法物。
这个小型建筑代表一个佛教曼荼罗在三个维度。景泰蓝曼陀罗在乾隆皇帝时期(1736 - 95年在位)很受欢迎,镶嵌着珊瑚和翡翠和银铃铛。本尊均严格地依照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规定一一表现出来,繁而不乱,反映出宫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景泰蓝工艺从拜占庭进口到中国。起初,它在中国被认为是粗俗和花哨,不过最终深受欢迎;中国在15世纪完善了这项技术。
鍍金青銅曼荼羅 清朝17-18 世纪
這件精緻的青銅曼荼羅是漢藏風格的物品。清朝時期在中國製造,但呈現的卻是藏傳佛教的元素。這件鑄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與蓮花樣式的印度鑄造品有點相似。
佛像與裝飾合為一體。在花壇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其佛教頭銜為本尊。他與其般若,即智慧纏繞在一起。20尊佛像環繞著本尊和他的般若,每片花瓣上有兩三尊小佛像立於圓鼓,即祭壇前方。花瓣上刻有佛像和各種符號,包括:馬、大象、輪子、香爐、水罐、仗、傘、緞帶、天蓬和寶石。
明掐絲琺瑯云龍紋大罐明代,宣德年間
宣德掐絲琺瑯大罐 高:逾60釐米
大英博物館这件口沿兩側有「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造」雙款的掐絲琺瑯云龍紋大罐非常有名,博物館官方網站上最耀眼的明星正是這件重器.
掐絲琺瑯技術自元代傳入中原後深得皇家喜愛,至明初尤盛.明代帶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瑯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曆年間製造.此件大罐即是珍罕的宣德官方年款存世琺瑯器中器型最大者,身高逾60釐米,早在1967年便入藏大英博物館.
據記載,存世尚有另外一隻,可與其配為一對兒,目前保存在蘇黎世藏家烏氏(Uldry)手中.而就在2012年,美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拍賣行裡,悄悄出現了第三隻宣德款龍紋大罐,由一位中國買家現場以135萬美元拍得.
大英博物館這件,銅胎質地厚實,包漿古舊,造型敦實古拙,豐肩收腹,配有圓紐卷沿圓蓋.該大罐色調濃郁且對比強烈,具有明早期掐絲琺瑯的典型特 點.以寶藍色琺瑯為底,上面有琺瑯彩極少使用的紫黑色,通身滿佈黃、綠、藍、白、赭、紅各色交映的卷云紋,龍身為大面積的黃彩,呈輪狀五爪張弛有力,紅焰 綠發,鬚髮前衝,體現標準明代龍型.
因為體積較大,這個大罐被放置在玻璃展櫃最底層.跪在地上貼著玻璃看這件館藏,對比剛從美國拍出的另一件宣德款龍紋大罐,兩件大罐幾乎一模一 樣,龍紋帶蓋,美國那件卻是紅色龍身,更為難得.傳世的明代早期掐絲琺瑯器寥若晨星,帶宣德款的龍紋掐絲琺瑯,如今面世的也僅此三件而已.
釋迦牟尼鍍金青銅像
明朝,永樂年間
這尊歷史著名的釋迦牟尼佛像,複雜的設計和金屬鑄造工藝,彰顯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融合。
西元8世紀,西藏王邀請佛教僧侶修建寺院,並在這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傳播佛教。最終,佛教掌握了很強的勢力,吸收當地信徒。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聯繫由來已久,西元9世紀,中原和西藏佛教僧侶談判達成和平條約。從那以後,很多中國皇帝,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時期(1368-1911年)的皇帝,都受到佛教僧侶神賜能力的鼓舞,成為了藏傳佛教忠實的支持者。
這尊歷史著名的釋迦牟尼佛像,複雜的設計和金屬鑄造工藝,彰顯中原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融合。它是現存的15世紀早期最大、最華麗的中藏佛教風格的青銅器之一。這尊青銅像分三部分鑄造:佛像和雙層蓮花座、矩形階梯式基座以及圖案為火焰和纏枝花紋的橢圓光輪背景。
佛像的姿勢表明著釋迦牟尼抵擋住誘惑,獲得了安寧和真理。
黃金劍柄
東周,西元前6-5世紀
非常精緻的透雕鑄金劍柄
在古代中國,金銀並不像在西方那樣是帶有權貴色彩的材料。而玉和青銅更為珍貴。黃金通常用來做裝飾,鑲嵌或鍍在青銅器或漆器上面,在器皿或其他單件物品上很少用黃金做裝飾。
然而,東周時期(西元前771-221年)黃金的使用範圍開始擴大,金器的製作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卓越的青銅工藝,人們不再利用敲打成形的工藝而是使用模具來製作黃金裝飾物和其他物品。
這件黃金劍柄的兩面都有明顯的線條,從而得知它很有可能是在兩個模具中鑄造的。它的頂部與劍柄和劍刃相接處都向外凸出。劍柄是鏤空的,其兩面都裝飾著名的“蟠龍紋”。
黃金劍柄易碎,有可能不是用作真正的劍柄。製作這個劍柄可能是用於展示或置於墓穴中陪伴亡者。
玉璧 商朝
玉璧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
乾隆皇帝(西元1736-1795年在位)是古物的大收藏家。他設法獲得了許多著名的古畫、青銅製品、瓷器和玉器作為皇室收藏。他對古物收藏的喜好導致一些行家將他們珍貴的繪畫作品製作成副本,這樣他們的原作就有可能得以保存。
乾隆皇帝不僅想要擁有這些物品,他還想將自己的玉璽印在其上,或者在這些物品上題詩或批註。他經常在繪畫作品上這樣做,他還在特殊的瓷器和玉器上也刻上自己的想法。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擁有玉器最多的人。他的玉器收藏涵蓋了這種珍貴材料的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件玉璧圓環或圓盤可以追溯至商朝(約西元前1500-1050年)。乾隆皇帝在他的題詞上說,他的詩詞構思來自于玉璧精美的形態和所用玉石的質地。
玉蝉 汉朝 (206 BC - AD 220)
古代中国,“蝉”经常成为生日礼物,代表祝福,祝愿长寿,“蝉”代表了复活;玉在中国一直被高度重视,可以传世,具有某种秘而不宣的力量。古人死后,玉蝉被放置在尸体的舌头上,一同埋葬。
象牙雕“乳姑不怠”
清朝17th-18th 世纪
《二十四孝故事之乳姑不怠》,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待续)
关注爱导游,提升出游体验!
回帖
回帖
真不少啊
回帖
回帖
可惜啊,要是在自己的祖国就好了
回帖
回帖
一定有钱要去看看:D
回帖
这些都特么藏在大英的仓库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