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慈善是一颗种子,只要入土,就能生出强大的生命。
这是一颗让世界越来越好的种子。人们一直在研究、实践让它更好成长的方法。4月3日至4月9日,一个特殊的中国小组自费来到英国,试图寻找这种更先进的方法,他们马不停蹄地对英国慈善业的十多家官方、民间组织、企业(详见A16版)进行了密集考察,一周之后,满载而归。这个考察小组共有5人,背景不同,由中国前影视明星、慈善家李亚鹏和壹基金发起理事、前全球执行主席周惟彦发起,另外三人分别是韩国第二大企业全球500强公司SK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孙子强、中国本土知名品牌伽蓝(集团)自然堂董事郑小丹和瀚立地产董事总经理马莉。此行,他们聚目的焦点是享有盛名的英国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为此李亚鹏和周惟彦已经酝酿了半年。社会企业:新模式占据英国慈善半壁江山以上《大问题》((The Big Issue)杂志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企业,被李亚鹏经常用来举例,“1991年,二位绅士,一位说,街头流浪汉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乞讨;另一位说,不,他们拥有伦敦的街头和时间,遂创办《大问题》分发给流浪汉在街头售卖。今天,2000个流浪汉销售员,每周10万份销量,每年为流浪汉创造了500万镑的总收入,杂志也有50万镑利润,解决了社会问题也获得了投资回报。”李亚鹏这样理解社会企业:一种新的公益模式,不以盈利为单一目的,是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公益组织,旨在解决诸如青年失业、无家可归和全球贫困等社会问题。这个慈善领域内的新概念,最近一两年在中国特别火,媒体、研究者和资本对此的热情突然高涨。这或许和英国社会企业骄人的业绩表现有关。目前,英国社会企业约有7万多家,总销售额达到了300亿英镑,占到英国GDP的3.5%,雇佣了100万人,而即便在这两年经济不景气时,其整体表现仍优于传统以利益为导向的中小企业。慈善界更关注的是,社会企业的发展于整个行业的转型意义。研究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英国慈善机构收入中捐赠、补助或拨款所得的收入总额约为147亿英镑,而通过商业模式赚取的收入总和达到214亿英镑。英国“社会企业联盟”(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的首席执行官 Peter Holbrook曾呼吁慈善机构如果想渡过难关,转型拥抱社会企业则变得至关重要。一个行业最需要的是政策环境。周惟彦表示,英国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政府的强大推动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成熟度。社会企业在英国的地位很高,出乎李亚鹏的想象:首相亲自过问,管理部门是直接设在内阁办公室之下的第三部门公署(The Third Department Office)。考察中专门到访此地的李亚鹏,对《英中时报》记者表示,这个部门和他们讲了三点:一是社会企业可以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社会企业可以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三是英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已经不能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所以需要像社会企业这样新的模式来解决英国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周惟彦告诉记者,在内阁办公室,考察组对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大社会资本、社会影响力债券、社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等系列关键要点及发展思路都有详细的了解。除了政府部门,考察组还探访了LEYF伦敦少年基金会、YBI王子青年创业国际计划、Big Issue《大问题》杂志、Shoreditch Trust、Divine chocolate 非凡巧克力等各种类型的社会企业和组织(详见A16版),李亚鹏多次用惊叹、感叹、感慨一类的词表达他的印象,“与之相比,我们有着巨大的差距”,不过,他也说,“我们坚信,差距从这一刻,已开始缩小。”缩小差距首先是因为认识有了改变。采访中,周惟彦一直对记者强调,国际经验一直是中国企业要学习的,无论你在做什么,而只要你走近去看去倾听去沟通,就一定会有收获。英方盛赞:李亚鹏的公益贡献超过安吉丽娜夫妇周惟彦用行动力强来评价此次考察的成果,除了伦敦少年基金会会与她发起的億未来社区儿童运动馆项目计划在中国合作之外,由查尔斯王子任总裁的YBI(王子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在本次考察中与李亚鹏也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详见A17版)。SK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孙子强也表示,愿意就开办韩国YBI展开讨论,甚至不排除全球合作的可能,SK集团目前已在47个国家有分支机构。YBI的顾问罗子薇向记者透露,YBI的CEO安德鲁达文波特及其他同事对亚鹏一行自费飞越半个地球来到英国考察社会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寻求可借鉴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表示高度赞赏和敬佩。他们认为,李亚鹏发起创立的嫣然天使基金在过去8年为近1万名中国贫困家庭患唇腭裂的孩子完成矫形手术,从而改变这些孩子一生的命运——这样的善举是非常了不起的实践。YBI的同事们与罗子薇私下聊天都认为,李亚鹏在公益慈善领域的贡献甚至比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茱莉夫妇更大,只是可能由于汉语的传播力量目前还不及英语强大,所以中文世界之外,知道他的人还并不多。罗子薇全程陪同考察,考察组一行对公益理想的坚持与执着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亚鹏在工作状态中的那种专注认真及严谨勤勉的程度——所有的考察访问过程当中,亚鹏提出的问题总是最多也总是最直入核心,而他的访问笔记也总是密密麻麻可谓是最完整的等等”。据罗子薇介绍,英国被访机构对李亚鹏一行的到访都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且都十分愿意与之探索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变革:从萌芽到落地过程漫长这次的考察收获超出李亚鹏一行的预期。不过,尽管感受到英国社会企业的强烈“魅力”,但考察组一行都比较冷静地看待这种模式在当前中国的发展。李亚鹏说,虽有项目合作的实质性成果,但从社会企业在中国总体的发展阶段来看,此行更多的意义还是在于思想的传播,“很多人已经等着我们回去开分享会了”。事实上,中国还没有社会企业专门的登记机构,所以中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企业。即便探索中前行的社会企业,规模也并不大,没有特别成功的。李亚鹏对记者直言,这个概念对于中国而言有点超前了,而从概念到落地,不是一次考察就能解决的,一个思想从萌芽到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惟彦认为,中国现在有社会企业的萌芽,未来值得期待,但目前尚缺乏一个清晰的行业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政策、从业人员的培训、服务机构、监管机构、民众的理解等等,其中政府是否出台实际性的举措有决定性的作用。李亚鹏设想中的发展路径是:根据此次考察调研的结果,依据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去做一些修正,“任何新生事物总要靠一些人和事情去推动的,可能慢慢地,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会成立社会企业的登记机构,因为目前中国政府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他的看法是,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全靠政府的力量去解决是不可实现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就需要发展民间的慈善组织,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这么做。▉对话李亚鹏:认可度不是做公益的唯一目标英中时报:对于你是否还将拍戏,总是有各种传闻,对未来你是怎么设想的?李亚鹏:2010年之后我就不拍戏了。未来,公益领域肯定是我一个重要的人生方向,具体来说有三方面:关于儿童医疗的嫣然天使基金;关于传统文化的书院中国;有关当代文化的推广的COART。简单说,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宗旨是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虽然只开始运作一年多,但在北京已经开展了超过200场的公益讲堂的活动,向公众提供传统文化的免费课程。COART(编者注:亚洲青年艺术节)已经在丽江做了四届,每次为期5天,免费向公众开放,马上4月底又要举行第五届,是一个包含了戏剧、音乐、美术、展览、诗歌、舞蹈、时尚、设计等多文化元素的艺术嘉年华。英中时报:在文化艺术领域做公益,难度在哪里?比起纯粹做医疗救助或者帮助弱势群体,在被认可度方面是不是会有一些障碍?李亚鹏:其实我们对于一个项目的评估,被认可度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估方式。比如说,COART四届下来,每届都有不低于15万人参加。这就给15万人提供了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做到第二届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丽江本土的农民,自发的以他们所能呈现或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加入到我们当中来,这些都对于乡村产生了一些变化。从我们这些举办人心目当中来看,我们自然有我们的评估方式,当然最大化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是我们追求的,但那个毕竟不是我们唯一的目标。英中时报:这个平台会孵化出一些艺术家?李亚鹏:当然,很多,吉克隽逸就是从我们那出来的。(这些孵化出来的艺术家不属于平台的收益?)我们完全是一个公益项目,我们不需要和他们有一个签约权的安排,不诉求这个。英中时报:这个平台作为品牌化的运作,会走怎么样的一个方向?李亚鹏:目前向公众全部免费,但是通过我们的资源整合,解决资金运作的问题,比如奥迪等大品牌做赞助商。英中时报:您女儿的画作《秋天里的童画》也曾在COART上展出。李亚鹏:对,我们号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艺术生活,我们并不是把她当成一个艺术家,我们只是拿她做一个案例,传递一个信息,其实一个孩子也可以拥有她自己的艺术生活。现在有很多老太太,做了非常棒的剪纸,一些小学生做的儿童绘本,都自己来参展。英中时报:这是发掘大家的艺术潜力吗?还是给大家进入艺术的一种方式?李亚鹏: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理念的倡导,即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只去注目那些娱乐明星和阳春白雪的艺术,或者离我们很遥远的国家大剧院。Coart是想打破这个概念,艺术不仅仅是这些离普通人很远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