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University of Kent(肯特大学)
所在地区:英格兰所在城市:KentTIMES排名:33
坎特伯雷位于英国东南部的肯特郡,口罩的印象里从剑桥往南开了很久的车,经过伦敦东部的一座付费的桥(英国自驾期间唯一的路桥费),然后一直向东,到了一座有城墙的古城,就是坎特伯雷了。
公元二百年,这里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颇为繁荣的市镇,后来成为肯特撒克逊王国的首都。公元五九七年,传教士奥古斯丁受罗马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四十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坎特伯雷。
当时的国王是个异教徒,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此站稳了脚跟,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坎特伯雷成为基督教在英格兰的发祥地,也是宗教首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基督教在英格兰的摇篮。
坎特伯雷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其大主教的地位一直相当之高。十二世纪时,发生了一件英格兰宗教史上的著名事件。英王亨利二世任命他的臣僚和好友托马斯·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但贝克特宣称从此他不再是国王的奴仆而只听命于罗马教皇,甚至反对亨利二世做的一切事情。一一七零年年底,亨利二世的四名骑士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谋杀了主教贝克特,引起轩然大波。
历史上共有四位坎特伯雷总主教被谋杀,贝克特是其中的第二位。事隔三年,贝克特被封圣为圣托马斯,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一一七四年,亨利二世以相当戏剧性的态度来到坎特伯雷,他赤足走入大教堂,跪在贝克特墓前,接受主教、修道院长和修士们的鞭笞,自此大教堂地位达到顶峰。
亨利二世到访不久,一场大火烧毁了主教堂大殿,受委托重建的是法国桑斯的建筑师威廉,他利用诺曼底地区卡昂的石料,创造出早期英国哥特式的建筑艺术范例。
到了公元十六世纪中期,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并自立门户,他下令解散隐修院,坎特伯雷大教堂的珍贵圣物及建筑石材遭到破坏和偷盗。第二年,坎特伯雷屈服了,由罗马天主教在英格兰首席教堂变成了英国新教大主教的驻锡之地。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英国国王的加冕礼,掌控着英国中南部廿九个主教区,而地位第二的约克大主教则管辖着北部的十四个主教区。
坎特伯雷的地理位置不在传统旅游线路上,很多到英国的游客去过约克,却没有造访离伦敦更近的坎特伯雷。好在口罩是自驾,尽管绕行两百多公里,还是把这座中世纪古城、英国宗教首都和世界文化遗产所在纳入了计划。
口罩把车子停在古城墙外的停车场,徒步走入这座中世纪风格的古城。入城不久,左侧就有座圣玛丽教堂,教堂外有圣玛丽的墓,精致的石雕和哭泣的天使给人颇深的印象。口罩把墓碑上的文字清晰拍摄下来,但回来才发现自己无法看懂,所以对圣玛丽也无法展开叙述。
沿着中世纪的老街向前数百米,有个数条街道会聚的小广场,正中是一座“一战”的纪念碑,有着相当细致的石雕,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于一九二一年树立的,以纪念当地在那场战争中捐躯的人们。
广场四周最高的建筑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外门,上面镶嵌着诸多盾形徽章、天使像及圣人雕像,正中最大的一尊据说是亨利七世早逝的长子、亨利八世的大哥亚瑟,连同周围众多的雕像,口罩都没能真正考证到出处。
穿过采用橡木材料建造的巴罗克风格的门洞,威严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就在眼前了。
如果从空中俯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平面很像一条大船,以至于英国诗人奥登如此描绘它:“大教堂,豪华的客轮;石头船体装载着灵魂,驶向东方”。它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也是英国新教首席大主教的座堂所在。
这座纵深一百六十八米、中塔楼高七十八米、最宽五十米的恢宏建筑,自一零七零年动工重建,经历了多次续建和扩建,期间还遭遇两次火灾,历时四百年左右才成为今天看到的模样。
大教堂的正门上方和两侧墙壁上雕着众多的天主教圣人全身像,或许如同中国人分辨弥勒佛、韦陀、关公等庙里塑像一样,虔诚的基督徒也熟识那些教内人物,但对口罩而言,这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些精美的雕像只能被口罩当艺术品来欣赏。
走入大教堂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大理石的圣水盆,据说十七世纪时曾被清教徒打碎,后来又修复,看来宗教之争一直是存在的,如同欧洲的大多数战争一样,导火索往往是宗教问题。
宗教对虔诚的教徒而言,是相当严肃和神圣的事情,他们不遗余力地把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宗教建筑。坎特伯雷大教堂是神圣中的神圣,圣坛、主教台、唱诗班席位等,在巨大的穹顶下显得愈发庄严。
教堂内随处可见的彩色玻璃窗都是艺术精品,西边的大窗是十三位基督先祖像,最著名的一幅是下部中间的“掘地的亚当”。
大教堂内圣安塞姆礼拜堂的玻璃窗相当著名,十一世纪末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姆因教会权利问题先后同英王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发生冲突并遭这两位国王放逐,后来双方和解并拟定了妥协方案,使国王终于接受,玻璃窗上的人物均与此事相关。
大教堂的陵墓是个亮点,主教、国王、王室成员以及不少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的名人建冢于此,也有数座历次战争的“烈士墓”。
已故英王大多葬于伦敦的西敏寺,少数国王因各种原因另葬他处,亨利四世埋骨坎特伯雷是他自己的意愿。
亨利·齐契利大主教的墓穴可以说是全教堂最精美的,口罩一直没弄明白那些复杂的颜色怎样染到石头上的。
曾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立下奇功的“黑王子”的爱德华也长眠于此,他的全副盔甲,头盔、铁护手,甚至还有狗,都复制放在了棺木前面。
陵墓在大教堂内部的最外一圈,如同逝者的灵魂依然守卫着自己的信仰。大教堂的一角,相邻齐契利大主教墓穴不远,有数幅十五世纪的宗教画作,也是教堂收藏的珍品。
坎特伯雷教堂的哈利钟楼相当有特色,从内部往上看,为多个扇形组成的方形拱顶,上面有主要捐赠人的徽章。
来到坎特伯雷大教堂,有关贝克特大主教、即圣托马斯的遗迹是必看的。东侧的巨大地宫是纪念圣托马斯的,曾是他从被杀到一二二零年的墓穴所在。
之后其墓被移到教堂地面新建的圣坛,就是现在在三一礼拜堂的最高处,在树立三百余年后被亨利八世下令捣毁,如今只能放根蜡烛表明位置了。
圣坛所在处的地面有精美的石头拼接图案,看上去很像黄道十二宫的图像,近千年来被朝圣者摩擦得光滑无比。
中厅左右两边有阶梯进入教堂最古老的地下室,其中左边入口处是就圣托马斯被四个骑士谋杀之处,现在上方悬挂着宝剑形状的祭坛,象征着他的殉道。
地下室藏有相当古老的石雕以及教堂历年收藏的珍宝级宗教用具,不过口罩无法确定哪些与圣托马斯有关。难能可贵的是,坎特伯雷大教堂连这样的珍宝室都允许游客任意拍照。
关于圣托马斯的故事,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艾略特的《主教座堂凶杀案》即以此故事为蓝本所写。以往教徒觐见圣托马斯的朝圣收入和现在游客参观大教堂的门票收入大部分用于座堂及其附属建筑的重建和维护,这座建筑的运营费用每年超过六百万万英镑,据说大教堂一直在苦苦维持生存,希望被称为“天堂之门”的坎特伯雷大教堂,能够一直保持着宏伟与神圣。
十四世纪后期,英格兰伟大文学家乔叟完成了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是一部脱胎于真实故事的作品,乔叟去往坎特伯雷的途中,为了打发时间,同行的旅伴每个人都要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汇编而成。书中虽尽是天庶民式的闲聊,却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和社会形态,真实且和谐;而英国教会的荣耀与耻辱,都集中在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圣殿之中,真实却并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