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
所在地区:英格兰所在城市:CambridgeTIMES排名:1
接到剑桥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几天狂喜之后,我作出了一个决定:为保证在剑桥大学学好所攻读的专业,提前到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参加英语强化培训。
语言学校是为世界各地到剑桥学习的学生强化英语培训而开办的,里边硬件档次相当高,师资力量也很雄厚。
据说,每年世界性的雅思考试试题就是从这里拟出来的。我们这期语言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很多年龄不小了,读博士的同学大都已有两三年的工作经历。由于我的年龄最小,加上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显得比较单纯幼稚。
经过入学考试,我被分到了高级班,这令我很吃惊。
作为极少数能到高级班学习的中国人,我觉得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我们班的十几位同学,大部分来自欧洲,与英语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与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差距显然不小,自然成了老师的重点帮扶对象。
这里学语言的方法与国内不同,往往是老师事先公布讨论题,由学生们在课下准备讨论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论点用英语展开辩论。就在辩论及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因此,有人称这种教学方法为“寓教于辩”。因为我们班是高级班,学生个个都很“牛”,大部分同学又是西方人,思想非常活跃,所以辩论总是十分激烈。
尤其是各有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乃至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专业知识,使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同一个论题,既锻炼了英语表达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交流了观点,真是受益匪浅。
与这种热烈活跃的气氛相反,我因为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只好默默坐在那里认真地听,细心地记,很少发言。
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一有机会就让我发言,只要见我“蠢蠢欲动”,就示意其他同学暂停讨论,保持安静,然后用鼓励的目光、期待的眼神示意我发表观点,还不时用好奇而又感兴趣的语气引导我继续讲下去。
每次,当我不好意思的眼神与老师赞赏的目光相遇时,我都受到莫大的激励。
这里的老师就是这样,对于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都用欣赏的语气及时向学生反馈。对于学生的缺点则都冠以“需要做得更好的是”之类的字眼诚恳地提出警示。
在语言班里,尽管时常出现别人滔滔不绝,而我只能支支吾吾用蹩脚的英语发言的窘况;尽管老师、同学说的话我听不明白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课堂上常有大家看新闻或短剧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却不知所云、面无表情,极为尴尬……
但是,我还是自豪、庆幸自己能在高级班,有机会与这么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机智幽默的外国同学共同学习、交流。
而其他中国学生大都在初级班或中级班,虽然压力没我大,但很多东西是学不到的。这也体现了我学习上的一贯指导思想:宁当凤尾不当鸡头,先当凤尾再争凤头!
在语言班学习的35天时间里,我在发愤和艰难中终于度过了刚入剑桥的适应期。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更认识到了这种进步是建立在鼓励、赏识、帮助、支持的基础上的。
在语言班的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对我的英语表达能力进步之快惊叹不已。我感到,除英语水平明显进步外,还学到了很多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如何尊重他人,对他人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善于肯定他人的优点等。
“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英国人办事虽原则性极强,但极讲道理。倘若你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并反映到有关人员那里,一定可以得到答复或得到妥善解决。这与你的社会地位、身份背景没有任何关系,更不会因提出不满或状告某人而暗中遭受报复。
到剑桥后的第三天,学姐们便教给我这样一句话:“会叫的孩子有奶吃。”由于社会及历史的原因,我们中国人一贯奉行中庸之道,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对人和事不愿轻易提出反对意见或表示不满,压抑自己的情绪,对一些令人不满的事情也顶多在内心抱怨几句。
可是在英国,你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到头来吃亏的肯定是你自己。
比如令我颇为头疼的分学院和分房问题。
剑桥大学实行的是学院制,当你被剑桥大学录取以后,学校会寄给你一份32个学院的材料供你选择,当你的选择被某个学院接受以后,你在剑桥学习期间的生活管理、品德教育都由这个学院负责。接到剑桥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曾选择了两个比较理想的学院,但到剑桥大学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分到了一个我并没有申报的女子学院。
这件事情令我十分生气,但考虑到自己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能忍就忍了。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使我失去了申诉更正的最佳时机。带着深深的遗憾,我只好极不情愿地来到这个强加给我的(New Hall College Cambridge)纽豪女子学院报到。
这个学院给研究生配备的房间不是很充足,分配给我的是一间又小又暗又不安全的房子。看着这间不如意的房子,我突然想起“会叫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至理名言。我便整理好自己的思路,鼓足勇气,理由充分地向住宿秘书“发难”。
住宿秘书非常耐心地倾听完我的陈述后,竟说我曾向她声明过要住便宜的房子。
这只是她推脱责任所找的借口,其实骨子里是对中国人多少有些歧视,或者说是中国贫穷落后的印象在她脑子里起了作用,导致她把最差的房子安排给中国学生。
后来看我申诉的理由十分充分,态度又那么坚决,她便一边向我道歉,一边耐心地给我介绍了其他几间不错的房子,还亲自带我参观选择。最后,我终于选到了自己非常满意的房间。
我想,以后她肯定不会再把最差的、没人要的东西推给我或者别的中国人了,这就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吃”。
在剑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被我印证过的放之英国而皆准的真理鼓舞着我又妥善解决了几个问题,使我的民主在这个所谓最民主的国家里得到了维护。
感受中西教育
西方:白痴培养成天才.
东方:天才培养成天才,白痴依旧是白痴
在剑桥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上机实践课。老师选择的题目恰到好处,既不是非常难,又能引导你吃透理论知识。
其实,这里上课讲的理论并不难懂,都只是概述,比起国内的“牛角尖”理论显得肤浅多了。在国内,你可能谙熟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但你可能根本就不知编程实践该从何下手。
而在剑桥,老师的作用是按照自己编纂的讲义,提纲挈领地讲解一番,剩下的任务就是看个人兴趣了。通过实践练习,你若发现有待深究的地方,再一头扎进图书馆或者追着教授穷问不舍。
最让我赞叹的是剑桥老师们对实践题目的设计。这是一条能有效培养行业专家的路。他们甚至不放过让白痴出现奇迹的机会。
在我们班里,各种专业、层次、背景的人都有,良莠不齐。而这里的老师不会拿一个平均水平去衡量每一个人,或者要求每一个人,而是给最低水平的人洗心革面、奋发向上的机会。
题目的完成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而题目的完成过程,也是填补你离这个基础差距的过程。老师会给你设计好一个作业指南,一步一步引导你如何考虑、实践、改进,条例清晰,思路明确。
即使你是白痴,跟着做下来基本上也能清楚流程。当然,你若不屑一顾,可以不做,可以自创,可以改进。国内老师布置的作业则是一个模式:给你一道题目,自己做去吧。天才自然游刃有余,白痴却不知所云,抄袭也实属无奈之举。于是乎,天才愈发是天才,白痴依旧是白痴。
另外,在教育方式上,中国是强迫式,英国是启发式。在英国,老师不会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地教你所有相关的知识,但不教你的绝非意味着不重要、不用掌握,因为他等着你去发掘、思考;在中国,老师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考试的重点内容,而不讲的就不会有人问津了。
也许这就是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英国学生是主动学习,究其原因,他们选择专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样就不必苦苦追求那些就业前景好但自己深恶痛绝的专业了。
而中国学生,学而优不是为了仕,就是为了商,功利心比较大,到头来却痛骂中国教育不会培养人的学习兴趣。
其实,归根结底是国情导致了生活目的的不同,最终又导致了学习目的的不同:享受生活还是谋求生路?
在英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明显比国内的同龄人成熟许多。他们善于交际,处事有条不紊,自信稳重。这是西方的独立意识熏陶的结果。国内的孩子被书本压得透不过气来,太缺少与人交流和闯荡生活的经历。
我说这些,并非是想诋毁中国的传统教育。但我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先进之处不用我来总结,自然会有相关人士吹捧,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