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论坛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大学)
所在地区:英格兰所在城市:LondonTIMES排名:106
2013年12月12日,在我(张玉洪)乘坐的CA937(北京-伦敦)航班上,300来人中,大多数是中国人。到伦敦后才发现,处处有中国的痕迹。比如我的房东家里不少东西都是中国造。一台东芝多合一电视机,带DVD光驱,是中国1999年制造的,在中国却很罕见。又比如家居用品不少都是中国生产的。在大超市,淘大酱油、李锦记老抽并不鲜见。
这都不算,在伦敦街头,有不少旅游纪念品在卖,比如大本钟、电话亭和皇家警卫的小摆件都产自中国。在服饰与食品零售品牌Marks&Spencer店里,连女王像的小胸章也是中国造!
更典型的例子是:在伦敦的最高建筑“碎片大厦”(The Shard)亦是欧洲最高建筑,在楼下的导览图上,“胡同”两字格外显眼:它是位于33层的餐厅,由Aqua Restaurant Group打造,共设130个座位,供应新派中国北方地区佳肴。
伦敦地标建筑“碎片大厦”(The Shard)是欧洲最高建筑
其官网上的菜单显示,有贵菜名曰:“圣旨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包青天”。亦有便宜的龙抄手、胡同担担面。
除了产品、文字和餐馆等无声的中国印迹之外,在伦敦,流动并居的中国人则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少的风景。
如果你去逛街,会发现中餐馆“红满天”的老板说得真对:“这几年,华人太多了。在伦敦每个角落都能看到”。
我认识的Claus夫妇,普通话水平高。她们的大女儿普通话水平堪称一甲。她说,“学了七八年中文。这儿有很多少台湾人。我要和他们分享教义,用中文当然更好”。
《每日邮报》封面头条“我们为何要给予中国2700万英镑援助?”
在我访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中至少四分之一以上来自中国,在英国其它大学,求学的中国学子亦不少。一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中国游客的密度让人咋舌。更传奇的是,我居然遇到今年7月刚到纽卡斯尔读研的学生琦。没有预约就突然遭遇,这极小概率事件只能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了!
英国《华商报》去年报道的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在中国的各使领馆共签发491,130个签证(2011年,459,000个)。其中旅游签证(包括商务旅游)达到216,240个。在英读书的学生则从2011年的239,000跌到197,000人。
中国的货物来了,中国的人们来了——前者走进了英国的千家万户,后者则有意无意与当地人进行了交集,在伦敦则成为33%外来人中的一部份。可问题来了,中国人来了,他们留下了什么?
[1] 2 下一页